受港股大幅下挫影響,最近幾個月,一種名叫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的衍生品令不少投資該產品的人士損失慘重。有人取Accumulator 諧音,戲稱其為“I kill you later(遲點殺死你)”,香港媒體更戲稱該產品的投資者為“阿Q苦主”。
香港保證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昨天指出,Accumulator帶來了近6000億港元的巨虧,涉及人至少有5000-6000人。該會日前頻頻約訪香港證監會、金管局等部門為“阿Q苦主”申訴。昨天,呂志華聯同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檻林約見了財經事務及庫務司司長陳家強,就加強香港場外衍生工具交易交換意見。
富豪、上市公司亦是“苦主”
據保證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透露,自4月初至今,該會已經收到了14-15個“阿Q苦主”的求助個案,他們的平均投資金額超過1億港元,當中有2-3位投資者來自大陸,也有海外人士。
除個人外,香港還有上市公司參與Accumulator投資。昨天,香港老牌工業企業鴻興印刷發布盈利預警稱,公司投資衍生金融工具公平值虧損1.69億港元。呂志華表示,該公司很可能就是“阿Q苦主”,并相信類似的香港上市公司可能還有不少。此前也有香港媒體報道,某上市公司董事長因投資Accumulator蒙受數億元虧損。
據陳檻林介紹,很多“阿Q苦主”在蒙受損失后完全不知道從哪些渠道進行申訴。也有人向銀行、香港證監會、金管局提出申訴,甚至報警,警方及監管機構已經受理了部分申訴。但還有很多人有“投鼠忌器”的心態,擔心蒙受巨額損失的消息對外公布后,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可能會上門追討欠款,銀行也可能收緊貸款,因而不敢對外披露,甚至不敢向監管機構求助。
呂志華估計,香港市場上所有Accu-mulator產品涉及的金額可能高達5000-6000億港元,每個投資者投資的金額高達1億港元,受害者估計也有5000-6000人之眾,相信實際的人數遠高于此。
凸現衍生品監管灰色地帶
近年來,香港金融衍生工具推陳出新,種類繁多,場外交易也蓬勃發展。盡管此前香港證監會曾發表聲明表示,Accumulator未對市場的穩定構成重大影響,但保證投資者協會人士均認為,Accumulator恰恰反應了場外市場以及不受監管的金融衍生工具可能為香港金融市場帶來嚴重問題及沖擊。
呂志華認為,此次Accumulator事件市由以杠桿方法累計衍生產品的合約導致的,而直接受害人是所謂的“專業投資人”,結果拖累港股大幅下跌,他建議從三大范疇加強監管。
首先,是杠桿金融產品必須獲得證監會批準方能銷售。呂志華表示,保證投資者協會收到的求助個案中,7成個案都涉及同一家銀行。而該銀行代銷Accumulator產品時,客戶只要支付最低15%的資金,即可購買掛鉤的證券,而其他銀行代銷該產品時提供的借貸杠桿均在30%左右。據記者了解,香港市場上提供應借貸杠桿低至15%的銀行只有匯豐一家。其次,應該提高銀行從業人員的專業資格。再次,要重新探討“專業投資者”的定義。
目前,根據香港的《證券及期貨條例》,擁有投資組合達800萬港元或以上者即為“專業投資者”,向其售賣Accu-mulator產品的相關文件和手續無須獲香港證監會核準。對此,呂志華說:“有錢和懂得投資是兩回事。”他補充道,香港資產超過800萬港元者高達62萬戶,而這些人是香港最重要的納稅人,不能將這部分人置于監管機構的保護范圍之外,這對他們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