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所市場質量報告(2008)顯示滬市流動性上升深度依然不足
上證所創新實驗室昨天發表《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場質量報告(2008)》。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報告認為,2007年,上海市場流動性進一步上升,交易的間接成本(價格沖擊成本)顯著下降,特別是大宗交易成本較2006年顯著下降。但與國際主要證券市場相比,滬市的市場深度仍相對不足,價格沖擊成本較大,流動性和市場效率不足對證券市場將帶來多方面的危害。
報告顯示,2007年上海市場流動性進一步上升,價格沖擊成本顯著下降。以交易10萬元股票的價格沖擊成本為例,1995年高達199個基點,2006年下降到31個基點,2007年進一步下降到了20個基點。但2007年滬市的流動性指數(使價格上漲1%所需要的買入金額和使價格下跌1%所需要的賣出金額)有所上升,2007年比2006年上升了119%,比1995年上升了369%。
總體來看,上證50成分股流動性成本最低,上證180成分股(不含上證50成分股)次之,B股和ST股票(含*ST股票)的流動性成本最高。此外,流通市值越大、股票價格越高,則流動性成本越低。從按行業分組情況看,金融、保險業及采掘業的流動性成本最低,傳播與文化產業及信息技術業的流動性成本最高。另外,2007年滬市的相對有效價差進一步下降,訂單執行質量良好。
報告特別指出,2007年滬市大宗交易成本較2006年顯著下降。2006年,買賣300萬元股票的價格沖擊指數為261個基點(買與賣成本平均值),2007年下降到了140個基點。從買賣方向看,大宗交易的買入成本要大于其賣出成本,以2007年為例,買入300萬元股票的價格沖擊指數是賣出等額股票的119%。其中,上證50成分股大宗交易的流動性成本仍為最低,上證180成分股次之,ST股票和B股的流動性成本最高。ST股票大宗交易成本為上證50成分股的6倍,B股大宗交易成本為上證50成分股的5倍。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年以來,上海市場的波動率有所上升。2007年的日內波動率、日內超額波動率及日內收益波動率分別比2006年上升了52.4%、57.5%和43.2%。造成波動加大的可能原因包括宏觀面(如貨幣供應量持續增加、流動性過剩)、投資者結構變化(大量個人投資者直接進入市場)以及國際市場影響等多個方面。市場波動增加也對二級市場定價效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近十多年來,上海證券市場定價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但相比2006年,2007年市場定價效率有所下降,定價誤差略有增加。
報告認為,盡管近十多年來上證所市場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與國際主要證券市場相比,市場深度仍相對不足,價格沖擊成本較大。對較大額(如10萬元)的交易而言,上海市場的流動性成本不僅高于德國、東京、紐約、泛歐、倫敦、納斯達克等成熟市場,也高于印度、墨西哥等新興市場。
報告指出,流動性和市場效率不足對證券市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從短期看,低流動性和定價效率不足助長了投機和市場操縱行為,影響證券的正確定價,加大投資者的交易成本,限制一級市場的發展(影響發行成本,加劇大盤股發行對市場的沖擊),影響到公司的治理和管理(高流動性的市場可增強股東監督公司能力,提高公司控制權市場的效率),也增加了監管者的監管成本(高流動性市場的監管以信息披露和內幕交易為重點,而低流動性市場還必須把價格操縱作為監管重點);從長期看,必將影響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和國際競爭力。
報告因此建議,當前需要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我國股市的流動性和市場效率,包括進一步完善市場產品結構、完善發行監管制度、改善投資者結構、穩步推進股市國際化進程、創新交易機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