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仍愿意選擇國內銀行的人占72.7%,明確表示將選擇外資銀行的占到10.8%,此外還有16.4%的人在觀望
“他們總說‘國際慣例’,現在‘國際慣例’終于來到咱身邊了,看他們還怎么說?”11月16日,在北京一家軟件公司任工程師的王強,把自己的MSN個性簽名改成了這樣一句欣喜、期盼還帶點兒幸災樂禍的話。
就在當天,中國銀監會宣布,從12月11日起,中國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的一切非審慎性市場準入限制,向在中國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而外國銀行分行則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北京華通明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題客網進行的一項有3384人參加的調查顯示,85.2%公眾對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人民幣業務的消息給予關注。
在關注這一消息的人中,帶有類似王強這樣情緒的人顯然并非個例。
從2003年起,國內大小銀行的收費步伐似乎從未停止:從最早的銀行卡異地取款收取手續費,到后來的借記卡收取年費,及至最近的小額賬戶收取管理費、跨行查詢收取手續費,收費之聲“聲聲入耳”。而這些收費項目的理由,無一例外均是“國際慣例”。也難怪公眾對“國際慣例”如此反感,并對人民幣業務全面開放報以期待。
事實上,按照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的說法,從國際慣例上來講,有收費的國際慣例,也有不收費的國際慣例。
如今,繼國內銀行擁有選擇“國際慣例”的權利之后,民眾也擁有了選擇中資銀行或者外資銀行的權利。
老百姓也清楚,外資銀行不是慈善家,它們作為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也會收費,也會嫌貧愛富,甚至可能在這方面和中資銀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次調查就顯示,當說到外資銀行時,39.1%的人的印象是“服務收費更高”。
民眾之所以依然對外資銀行充滿期待,其原因可能就在于,人們在付出高費用的同時,得到的是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以及較高的效率。調查顯示,人們對外資銀行的各種印象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服務水平更高”,占到66.7%。
反觀一些國內銀行,在收費步步看漲的同時,服務水平卻似乎并未“水漲船高”:銀行里永遠排著長隊,就算排到了還很可能沒好臉色看,手續永遠那么復雜……
一名被單位短期派到貴陽工作的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了他在某四大國有銀行開戶的經歷:第一次去被告知需要兩張身份證復印件,等他一路打聽著找到一家文印點復印好身份證,氣喘吁吁地在16點55分再次趕到銀行時,還沒來得及慶幸,就被再次告知:對不起,開戶業務我們5分鐘之內辦不完,你明天再來。
今年8月,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回答有關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問題時說,國人應樹立“有償服務”理念。但她同時指出,各商業銀行應該在提供有償服務的同時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讓人覺得花錢花得值。
本次調查中,當被問到“您覺得目前中資銀行最需要改進的是什么”時,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服務水平”,占83.7%,其次才是“降低收費”,占68.1%。從這一結果來看,民眾似乎并不缺乏“有償服務”理念,而是感到所得到的服務“物非所值”。
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全面開放后,一些專家表示,未來幾年內都不會對中國銀行業形成大的沖擊。來自銀監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在華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1051億美元,僅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9%。
但據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最早到明年二季度,普通百姓就可以到外資銀行存取款。一些外資銀行的專業人士則分析說,過去5年的過渡期,受制度限制,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僅是試水,明年外資銀行才開始真正“亮劍”,而競爭的焦點將是人民幣零售業務。
“這次,狼是真的來了。”有人評論說。
面對外資銀行的攻城略地,一些中資銀行表示不怕“洋狼來襲”。國內銀行的這種自信并非沒有根據。本次調查就顯示,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表示仍愿意選擇國內銀行的占72.7%——國內銀行的網點優勢和本地優勢是外資銀行在短期內所無法比擬的。
但必須看到的是,明確表示將選擇外資銀行的已經占到10.8%,此外還有16.4%的人在觀望,表示“說不好”。
這10.8%“去意已決”的人和16.4%的中間人群,對進入人民幣業務全面開放時代的中資銀行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稱,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于中資銀行而言是提供了與狼共舞的機會。外資銀行將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技術和優良的服務。這種在同一市場進行競爭所產生的“鯰魚效應”,有利于提高中資銀行的水平。這位負責人特別提到,在外資銀行集中的一些城市,中資銀行成長非常快,其監管水平、公司治理結構都得到很大改善。
在過去的幾年中,由于多項被很多人看作“短視”的收費行為,國內銀行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空前大跌,不少人已經在心底暗暗盼著外資銀行進入。
就在前幾天,又有北京儲戶訴工商銀行每月31日不計息侵犯其財產權。記者注意到,每有此類事情發生,總會得到很多民眾支持,甚而是一些帶有情緒的對銀行的非理性指責、謾罵。此情此景,值得我們一些銀行反思。
而外資銀行的真正進入,也許可以幫助國內銀行放下傲慢的身段,學會和公眾打交道,學會提高服務水平,學會尋求自身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唐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