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經濟導報報道,沸沸揚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話題在日前獲得了令人興奮的破局。9月1日,IMF總裁羅德里戈.拉托宣布,該組織執行董事會以85%的贊成票正式敲定了一項改革計劃,同意給予中國等國家更多的投票權。而伴隨著這一計劃在不久之后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理事年會上的順利通過,IMF全面改革的序幕從此拉開。
按照IMF規定,成員國加入該組織時要認繳一定數額的款項作為份額,作為IMF的最大資金來源,份額是決定成員國投票權、借款權的最主要因素。IMF規定,每一成員國有250份基本票,這部份代表國家的主權,然后按成員國所認繳份額的量,每10萬特別提款權折合一票,成員國認繳的份額越多,所獲票數也就越多,表決權也就越大。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審視,IMF確定的以上要求和操作方法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全球經濟格局已經快速得到刷新,而IMF依然在原來的跑道上躑躅不前。與成立之初相比,如今IMF投票權的總量增加了幾十倍,基本投票權在總投票權中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一國一票的原則逐漸被1美元一票所替代。不僅如此,雖然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總量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他們的發言權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充。如國內生產總值排于中國之后的英國和法國的得票量比中國要多得多,而GDP比中國小6倍的比利時投票權只比中國少0.82個百分點,但同時卻高于經濟總量排在其前面的印度與巴西。
發達國家占有IMF絕對投票權的位置在六十一年的后的今天不僅沒有得到動搖,反而更加不可一世。數據顯示,2005年美國占有IMF17.16%的投票權,日本占6.15%,德國占6.01%,法國和英國各占4.96%,“七大工業國”占有45.4%的投票權,全部發達國家直接或間接控制投票權重超過60%。發達國家在IMF重大事務上的決定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
當然,圍繞著投票權的重新分割所發生的紛爭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在美、歐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歐洲國家擁有IMF執行委員會24個席位中的7席,讓歷來頤指氣使的美國有點英雄氣短。因為,按照美國經濟規模占全球30%的比重,美國還可以在現有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投票權重。不過,按照IMF的章程規定,重要大事必須有85%以上的投票權通過方可實施,這就意味著,只要美國不同意,IMF的任何一項重大決定都不可能進入實施程序。也正是如此,美國并沒有與歐洲國家過分計較。不過美國在IMF中事實上的壟斷地位已經引起了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IMF所有成員國的不滿,而在如何制衡美國一手遮天的權力問題上,IMF似乎也徒嘆無奈。
按照IMF為自己設定的時間表,未來兩年內圍繞著治理結構的完善將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根據成員國的最新經濟實力進行配額的重新分配。第二階段主要通過大幅增加“基礎投票權”(basic votes)提高小國和貧窮成員國的聲音。 作為第一階段的步驟性成果,IMF日前同意將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韓國在該組織的投票權或配額共計上調1.8個百分點。接下來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國家的配額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增加。
為了增加配額分配的靈活性,IMF還將在9月中旬的新加坡會議上制定一套投票權自動調整規則,即今后成員國在該組織的投票權比將根據各國國內生產總值、貿易開放程度、外匯儲備等情況及時得到更新。拉托認為,投票權自動調整機制有助于避免各國每隔三、四年出現一次政治紛爭。
不過,投票權的調整和新規則的厘定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從目前看來,除英國之外,歐盟官方及其成員國幾乎一致以沉默的態度來對待IMF的改革倡議,畢竟絕大部份歐洲國家并不情愿讓出他們在執行委員會中的席位。同樣,在IMF中把持著最終否決權的美國更不想自己的至尊地位受到任何的損害。
幸運的是,由于中國力量的制衡,美國并沒有對IMF的改革方案從中過份地作梗,甚至還答應接受小幅度降低自己的投票權。實際上,即便是中國等四國的投票配額最新共計上調了1.8個百分點,但仍然都不足以與美國同日而語;不僅如此,美國在保證自己利益不受任何損害的前提下,還多了一份向中國要價的力量:通過賦予中國在IMF更大的權利來敦促中國對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你既然在IMF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在遵守IMF的規則、慣例和傳統上就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亞當斯如此明確地表示。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在IMF中投票權中的增加盡管可以看作是一個機遇,但同時又是更嚴峻的挑戰。(張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