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稱,盡管中國已將數百億美元政府紓困資金注入大型國有銀行,并將銀行的大量股權出售給外國投資者,但這些銀行目前仍沒有進行商業化運作。
該組織昨天發表的一份工作報告表示,這些大型國有銀行的實際運作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許多銀行仍將大量資金貸給國有企業,貸款幾乎或完全沒有根據商業風險進行定價。
“即使是這些銀行成功進行了大規模、高層次的改革,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銀行的業務操作,將不可避免地需要時間,”該報告的作者理查德?波德別拉(Richard Podpiera)表示。
這份報告回顧了四大國有銀行在截至2004年年底的7年內的貸款業務。在此期間,這些銀行接受了數百億美元政府資金,用于銀行重組和資本結構調整。
這四大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ICBC)、中國建設銀行(CCB)、中國銀行(BoC)和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它們的貸款額合計占中國全部貸款總額的60%左右。
銀行重組行動包括將其中3家銀行的少數股權出售給外國投資者,這三家是建行、中行和工行。
建行已在香港上市,另兩家銀行定于今年緊隨其后。外國投資者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淡馬錫(Temasek)。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這份報告稱,盡管政府進行了投資,監管機制也更加嚴格,但信貸定價仍“沒有區別對待”,且貸款基本上仍由以儲蓄存款形式提供的資金推動。
該報告稱,這些大型國有銀行不僅沒有考慮貸款企業的盈利能力,而且銀行“在利潤率更高省份”的貸款份額“實際上在下降”。
該報告稱:“近年來,在強盈利能力企業更多的省份,大型國有銀行一直在持續將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其它金融機構。”
這份報告的研究結果將為希望繼續對銀行施壓、要求銀行進一步改革的官員提供依據。報告稱贊了建行和中行上市籌備工作中取得的進步,但報告表示,正規公司治理結構的各項改革措施對“銀行運營方式的影響(可能)很小”。
報告建議引入“一套標準的銀行經理人業績激勵手段”,使他們讓這些機構的業績得到可持續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