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業雖然有5000億的大盤子,但說到底,都是我們投資者的辛苦錢,基金行業不能光靠我們的錢來養著,他們必須開發出能賺錢的基金產品。”一位花近百萬買了20只基金的超級“基民”這樣描述當前的基金行業。
日前,首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年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傳出,中國基金業管理資產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而在場下的一個角落里,何阿姨正在專注地聽著場上嘉賓的演講,她是為數不多的被邀請參加年會的“基民”之一,“我花了將近百萬元買了20只基金。有賺的基金,也有讓我不省心的公司。”何阿姨所指的不省心其實是有些公司不能及時分紅。會議結束時,何阿姨比較失落,“真的希望基金公司能夠為廣大投資者多著想,而不是光做樣子。”
基金“傷痛”
“投資者所擔心基金的分紅問題只是基金行業的表象,主要問題還在產品的創新上。”全國人大財經委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組首任組長王連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經過8年的發展,迄今為止內地已有50多家基金公司,基金產品數量200多只,基金公司管理資產的規模超過5000億元。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是在2000年“基金黑幕”之后,監管部門加大對基金公司監管的背景下取得的。
然而,在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基金業也暴露出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等問題。在股票型基金方面,部分公司旗下有多只開放式股票型基金,投資組合、產品風格趨同,甚至沒有各自獨立的核心股票池。
一位參加年會的基金經理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發行新基金是基金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但目前股市可投資的股票偏少,因此市場經常出現只有漂亮名字、沒有實質內容的新基金“招搖過市”。
在固定收益類基金方面,基金公司大多重股輕債,所管理的債券基金大量持有可轉債,未有效分享近年來債券價格持續上漲帶來的收益,對市場上巨大的穩定收益需求視而不見。
近段時間,在博時、易方達兩家基金公司的中短債基金取得成功后,各公司又紛紛效仿發行此類產品,但銀行間債券機構需求趨同、定價缺乏透明度、攤余成本法計價掩蓋市場波動風險等問題,已成為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發展的嚴重障礙。
一位與會專家表示,基金產品創新不足主要是由于股市和債市發展滯后所致,其實基金公司在產品創新方面還是有著很強動力的。
“除產品創新亟待更大突破外,近年來部分公司片面追求自身規模和管理費收入,損害持有人利益的現象有抬頭跡象。對于這種現象,監管層也曾進行過調查,但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家基金公司的副總坦言。
以貨幣市場基金為例,在個別“壞孩子”的帶頭下,基金公司曾將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抬高至3%以上,極大地擾亂了投資者對貨幣市場基金產品性質的認識與理解,甚至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潛在風險。證監會雖對此進行了嚴厲制止,并對涉嫌違規公司進行調查,但在具體處罰方面卻一直沒有下文。
再以近幾個月來愈演愈烈的基金公司向銷售渠道返尾隨傭金、向券商承諾八九倍甚至十倍以上的交易量等為例,這些嚴重侵犯投資者利益的惡劣行徑,在海外市場一般都是重大丑聞,但在國內竟已演變為業內潛規則。據了解,一位專業人士曾就此問題與監管層進行過交流,但得到的回答是,“鑒于國情,需要慢慢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基金的違規成本極低。
小公司將“吃飯難”
除去基金業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外資在今年年底的全面進入也將引起基金行業的“震動”。有人說,叫喊了近兩年的“基金淘汰年”怕是真的要來了。
“就管理規模而言,截至2005年9月底,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持有基金份額超過百億以上的基金公司13家,其持有基金份額占基金市場總規模的72%。其中規模最大的南方基金規模為526.29億,而管理基金規模最小的公司僅有3.39億份。”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徐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隨著銀行、外資,甚至保險系基金參戰后,小公司的生存空間將被急劇擠壓,某些在渠道、品牌、業績等方面均無優勢的基金公司,被收購或是重組在所難免。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至今已有7家商業銀行向監管部門提交了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如今已有3家銀行系基金公司成立,鑒于目前基金業已出現過度競爭的跡象,相信其它銀行采用收購現有基金公司的方式可能性較大。
另一方面,外資進入中國基金行業的“手段”可能會更“刁鉆”,在富通投資將對海富通基金的股權提高到49%后,共有5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權達到49%。在目前外資進入證券公司遭遇一定障礙時,參股基金公司顯然是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捷徑”。
外來競爭者的進入,也將加快基金業洗牌。例如,銀行系基金的設立。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銀行系基金隊伍將大步擴容,外資增持合資基金公司股份比例可能升至49%上限。另外,2006年還被業內普遍認為將是保險系基金誕生之年,這將進一步擠壓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
除此之外,對于基金來說,依托營銷手段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年會上,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營銷總監的出現也印證了這點。“好的產品如何更好的賣給投資者也非常重要。”一家基金公司的營銷副總裁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他說,在營銷方法上,基金公司將會有更多銷售采用電子商務方式的創新,由以往的交易平臺進一步向營銷中心過渡,將銷售與客戶服務連成一體。基金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拓展了基金銷售渠道,還大大節約了基金營銷成本。這種方便快捷的銷售手段受到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青睞,有利于客戶群的培育。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基金在營銷上已經開始醞釀轉型。除銀行、券商的代銷渠道外,基金拓展了電子商務銷售模式,如華安基金等引入電子直銷模式;招商基金和銀華基金分別借力招商銀行網銀平臺和上證交易所的“上證基金通”,實現了電子代銷等。
據悉,2005年基金網上銷售的增速已經快于銀行、券商代銷業務的增速。同時,引入第三方銷售更是值得期待的基金營銷模式,如成立專業的基金銷售公司等。前不久市場出現的“基金團購網”,實際上也在充當基金銷售的第三方。
基金“破繭化蝶”
在外資全面進入前的幾年時間里,銀行業已經經受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和質疑,基金業也面臨同樣問題。
“2006年,行業格局創新、產品設計創新、業務模式創新以及營銷創新將成為基金行業破繭化蝶的原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說。
行業格局創新給2006年的基金業帶來了所未有的競爭高峰,銀行系基金、外資基金依靠其體制、技術、經驗、營銷等優勢給原有基金公司帶來挑戰,2006年這一趨勢還將會進一步深化。
在這種格局下,行業分化的創新將使得基金公司的競爭逐步改變之前無序狀態,而進入差異化、風格化競爭。
不同規模和實力的基金公司將會更注重適合自身領域的市場與客戶開發,避開大而全的經營理念,轉向特定領域下的優勢積累,如在投資風格上專注穩健收益的公司,在投資領域上專注固定收益型產品的公司,在客戶群體上專注個人投資者的公司等等。面臨行業格局創新的挑戰,任何公司都難以覆蓋市場所有的競爭優勢,只有專注于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基金公司才能在今后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劉永剛/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