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兩只斑頭雁在長江源頭的班德湖附近飛翔。推行退牧還草、禁牧封育等政策,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實施黑土灘治理、人工增雨和濕地修復等生態工程,提高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能力……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深入推進,“中華水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逐漸向良性方向發展,三江源頭日趨恢復碧水青山景象。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新華網西寧7月21日電(記者駱曉飛)推行退牧還草、禁牧封育等政策,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實施黑土灘治理、人工增雨和濕地修復等生態工程,提高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能力……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深入推進,“中華水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逐漸向良性方向發展,三江源頭日趨恢復碧水青山景象。
10年保衛戰守護好“中華水塔”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素有“中華水塔”之稱。
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由于受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這里的生態系統發生了大面積退化,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2005年8月,國家投資75億元啟動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開始對三江源生態環境進行應急式的保護。
“截至2014年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全面收官。累計完成投資77.12億元,退牧還草8471萬畝,實施生態移民55773人。”青海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三江源辦公室主任李曉南說。
“為統籌解決生態保護、農牧民生活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通過探索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青海目前已確定生態補償政策11項。”李曉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