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年年整治年年黑臭,像割韭菜一樣反反復復
??????? 城市河道黑臭怎么根治?
??????? 江蘇遴選環保組織,全過程監督河道環境綜合整治
“把每條河流的治理放在一個時間軸上來看,所有項目招投標、施工、監理、驗收都符合要求,每次治理都達標,但結果卻是年年整治、年年黑臭,像割韭菜一樣反反復復。要怎么解釋這個過程?我們認為,不建立環境工程質量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河道治理是沒有意義的。”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劉寧直言道。
這是近日江蘇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公眾監督項目匯報會上的一幕。今年年初,江蘇省環保廳委托省環境保護公共關系協調研究中心,選出6條公眾關注的河流,公開遴選出6家環保社會組織,對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全過程監督。這是政府向環保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一次嘗試。
居民擔憂:
治好了沒人管怎么辦
包括南京市建鄴區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江蘇綠色之友、蘇州工業園區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等在內的6家環保社會組織參與了本次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公眾監督項目,他們在今年1月~6月期間,通過實地訪問、民意調查、攝影攝像、公益宣傳、環境教育等方式分別跟蹤監督了南京幸福河、忠字河、越來溪等6條河流的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執行情況,每月以正式報表的形式進行反饋。
本次項目匯報會上,環保社會組織代表介紹了項目實施的經驗、成果以及發現的主要問題。大家普遍反映,治理項目完成之后一段時間,水質情況確實不錯,沿河居民也對治理效果表示滿意。但河道水質狀況并不穩定,時清時濁。由于河道清淤質量不高,高溫后黑臭淤泥冒泡上浮現象頻發,也有一些排污入河的個別現象。同時,居民們對河道整治的長效性普遍表示擔憂:“治好了沒人管怎么辦?”“能不能熬到下一個夏天?”
6家環保社會組織都談到了沿河居民缺乏公眾參與渠道。“少有居民見到過南湖東河河段整治的完整公示,居民們沒有主人公的感覺,對市政工程的公正性表示懷疑”,“由于不清楚越來溪的整治效果具體指標,我們所監督到的情況也無法與越來溪的整治目標相比照、評估,至今沒有相關整治單位與我們聯系或者溝通。”與會代表在發言中表示。
今年1月~6月,調研忠字河的江蘇綠色之友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對于“是否了解河道進行了環境整治工作”,表示了解的人有41.6%,不了解的人占到了58.4%。
調研南湖東河的南京市建鄴區綠石環境教育服務中心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逾8成受訪者表示知道2013年南湖東河進行過整治,但多數不清楚工程時間。95%的居民認為河道環境與自己的生活關系密切,但僅有34%的居民對于河道整治工作表示滿意。
建言獻策:
科學規劃接近自然形態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環保組織也在推動公眾參與上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努力。莫愁生態環保協會聯合“佑芽自然營”組織河道周邊的青少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水”科學試驗活動,讓保護河流的意識從娃娃抓起。并通過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大手拉小手互動”,共同學習河道保護的環境知識,共同監督亂排污水入河、亂扔垃圾入河的行為,營造群策群力的共同治理氛圍。
莫愁生態環保協會還探索建立了居民河長制,聘請沿河社區居民擔任幸福河的河長。
“這樣居民從以前認為河道環境綜合整治事不關己,只是發牢騷和抱怨,現在慢慢參與到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和監督中去。我們計劃把這一民間的河長制與政府部門的河長制有效銜接起來,共同推動監督機制的長效化。”劉寧表示。
南京市建鄴區綠石環境教育服務中心的羅小倩提出,可以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的方式,比如組織沿河居民成立巡河護衛隊,調動沿河居民積極參與河道整治工作。
對于河道整治工作,與會代表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南京綠色家園會長邵永遠在調研中發現,有一段未經治理、長滿了水花生的河道,水質透明度竟然達到了110米,而河道治理后的水質透明度一般也就50米左右。“如果把水生植物利用好,控制好種植密度,會有非常自然的凈水效果。”邵永遠說。
“河道整治工作最好能堅持科學規劃,在施工過程中多部門協調推進,減少短期內多次施工的頻次。同時,我們倡導河道治理要更接近自然形態,比如盡量不要用石板和水泥對河床進行硬化,這樣會損害并降低河流的自凈能力,最終把城市河道變成一條沒有生命的水溝。”羅小倩說。
未來規劃:
用3年時間消除河道黑臭
江蘇省環保廳流域處和江蘇省環境保護公共關系協調研究中心的有關領導現場聽取了匯報,并和與會的環保組織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
流域處處長程煒表示,2013年,江蘇省政府出臺了《全省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指導意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城市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體系,計劃用3年時間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現象。
程煒坦言,目前江蘇城市河道整治情況不理想,去年計劃整治的100多條河流目前達到治理要求的僅為60%。今年,南京市排定治理107條河道。所有河道河長已經全部對外公布,歡迎大家去監督落實治理責任。目前我們正進一步完善評估標準,尤其感官指標要求。11月已啟動本年度200條整治河道的監測和評估工作。
程煒表示,采用行政手段推動包括流域治理在內的環境保護,力度是有限的。法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各地政府領導有責任有義務治理好河道,但相關問責機制還沒有建立。
“我們現在還嘗試運用經濟手段推動河道整治,比如10月1日起實施的江蘇水環境區域雙向補償制度。我們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的手段,并通過媒體曝光、公眾監督等形式,進一步推動環境治理和保護。”程煒說。? (見習記者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