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系列活動時,深刻分析了治理污染與穩定增長的關系,并闡釋了我國的對策和做法。總理傳遞的態度很明確,既不避諱二者的矛盾,同時又要積極化解矛盾。
其實,對于治理污染和穩定增長的關系,不僅與會的外國企業家,國內很多人也有疑惑。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當下,有人擔心治理污染會影響經濟發展,也有人擔心穩定增長會影響污染治理。
國外人士有擔心,不難理解。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嚴重污染,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之路,代價沉重。
國內人士有擔心,也不難理解。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經濟一旦步入下行區間,地方政府容易習慣性地靠投資搞刺激,環保壓力增大。而環境標準一加嚴,就意味著一大批落后產能要淘汰,一些地方也不習慣。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提出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但在很長一段時期,一些地方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割裂開來,犧牲環境換取增長,教訓深刻。
經驗告訴我們,單靠末端治理,無異于揚湯止沸,而釜底抽薪式的轉方式、調結構又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發展的速度,這似乎成了兩難。
面對這一兩難課題,一些地方常見的做法是,環境標準要求高時,就重視環保;經濟下行壓力大時,就重回犧牲環境換取增長的老路。
這種做法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增加了污染負荷,也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實則埋下重重隱患。
在我國經濟總量有了大幅提升、增速轉為中速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更有條件也更有資本重新審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就像總理所說的,治理污染與穩定增長之間確實存在矛盾,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對這一點,我們無需回避,也回避不了。正確的態度是正視矛盾,并積極分析原因、尋求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