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求解中國林業轉型:生態脆弱未改觀 工人生存艱辛
產業價值創新
科技提升價值。對林業來說,同樣如此。
江西奔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從2005年開始做竹鍵盤、竹鼠標、竹音箱等電子產品外置件。相比傳統的竹加工企業,該公司專注于依靠科技投入來增加產品附加值,先后投入了900多萬元搞科研,擁有近50項專利。
公司總經理馮緒泉說,他們生產的竹鼠標在歐洲賣出了每只60歐元的價格,“一根毛竹產生了1200元的效益,靠的就是技術,但一些生產關鍵環節還無法實現機械化,只能依靠人工操作,生產成本還是有點高”。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科技已成為林業產業價值提升的關鍵所在,但目前我國林業在此方面仍面臨很大不足。
據統計,我國林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全國林業系統各類專門人才僅占職工總數的26%,并且以初級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領域受到國外企業的擠壓,許多企業淪為原料和初級產品供應者。
江西省宜春市林業局科教科科長劉誠說,目前我國林業科研不僅出成果時間長,即使出了成果也很難與基層對接順暢,轉化率不高,“很多科研項目脫離市場需求,缺乏與企業的互動”。
“在江西,除了林業科學研究院外,基本沒有其他的相關科研機構,企業只能依靠自己搞研發,一般需要投入3%~5%的利潤,而高端研發則需要投入10%的利潤,這對企業來說是沉重負擔。”馮緒泉說,產業化要通過規模化來實現,而科技投入是規模化生產的動力,“國家扶持林業產業化,應該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扶持力度”。
此外,品牌的重要性也逐漸凸現。江西飛宇竹業集團旗下的竹地板品牌“春紅”,是目前國內竹地板利潤最高的產品,這歸功于企業在拓展銷售渠道和樹立品牌方面做出的努力。
飛宇集團總裁魏冬冬建議,要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實現標準化生產,以提高產品的整體形象和信譽度,“還要與科研機構合作,實現加工關鍵環節的全機械化,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產業布局創新
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林木產品消費大國,對林產品進口嚴重依賴。2013年,國產木材8300萬立方米,進口的原料、鋸材、木漿、廢紙等折合原木后,總量高達2.62億立方米。
“國產木材與進口木材總量比為1∶3,意味著我國林業發展對國際市場有著深度依賴。”中國林產業工業協會副會長葉克林說。隨著我國木材消費量的逐年增長,資源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與此同時,中國林業產業的“碳匯成長空間”同樣受制于人。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介紹,2014年全球碳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近2/3,達887億美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供應國之一,但無論是碳交易市場還是碳匯標準,都深度依賴歐美。
美國劍橋能源咨詢公司(CERA)高級咨詢顧問羅伯特 瑞金表示,歐美碳匯交易商有碳匯計算和定價權,中國林業一是沒有國際社會認可的標準,二是沒有國內統一的碳交易平臺,在全球碳匯市場沒有話語權,“成長空間肯定受國外交易商掠奪”。
針對這一局面,業內專家建議,我國林業發展必須在布局上作出調整與創新,以掌握林業發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首先要加大國外先進林木資源引進、適應、融入力度,在做好“生態入侵”防護的基礎上,改變對海外樹種入境簡單“封堵”的“鴕鳥”思維,科學引進國外生長周期短、適應性強的樹種,建立林業良種資源。
其次要加快“民間采購”渠道,并在平等互利、互惠共贏的基礎上,到地廣人稀、生長周期短的國家和地區布局海外林業戰略儲備基地,推動林業安全全球戰略布局。
最后,要加強森林碳匯交易技術支撐和政策保障,健全碳匯計量、監測、審核、交易管理體系,完善交易機制,加快布局全國統一的碳匯交易市場,盡快樹立我國在碳交易市場上的“話語權”。
林業改革再深化
面對林業大轉型,林業改革必須繼續深化,這是當下林業發展最急迫的問題。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我國林業資源非常有限,要真正在未來全球的“生態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就必須高度重視現實中的一系列深層問題,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利益關系待理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這是繼耕地紅線劃定之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這其中,林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各地非法占用征用林地的現象大量存在,國有林場與周邊農民之間也紛爭不斷。
江西省林木種苗和林場管理局局長楊杰芳直言,非法侵占林地現象頻頻出現,背后不乏地方政府支持或縱容的影子,基層林業部門無力干涉。
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認為,這是源于林業法律不健全。“森林法規定,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是誰代表國家行使國有林場森林資源資產的所有權?”孫建博說,由于產權主體長期缺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資產的保護十分不力。
他建議,應及時修訂森林法,明確產權行使主體,增強林業執法的可操作性,并增加林業犯罪的違法成本。
除了林場和地方之間的關系,在林業內部,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也顯得十分迫切。
記者在福建省長汀縣采訪時了解到,加上地方補貼,長汀縣對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是17元/畝,但林農經營商品林每畝年平均收益可達200元左右,即便是荒山荒地每年租金也可達30多元一畝。
長汀縣林業局生態站負責人介紹,為保護生態,林農收入損失很大,只有解決好兩者之間的矛盾,林業才能得到健康發展。這需要國家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還很脆弱,客觀上要求更多的限制性管理。”江西省宜春市林業局副局長焉財榮說,下一步國家也應該考慮逐步科學放開林木的更新指標,“在江西,馬尾松和杉樹超過20年不砍伐就成了過熟林,生態效益不增反降”。
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認為,國有林場大部分位于大江大河源頭地區、沙漠海洋防護林區域,在生態涵養和抗災減災過程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重任。他建議,應盡快明確其“生態公益林”定位,納入事業單位序列中,強調其生態保護屬性而非經濟效益屬性,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穩定這部分林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