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節水灌溉 淡定解大旱【深閱讀·旱區農田水利調查(下)】
面對幾十年不遇的嚴重干旱,河南、遼寧兩省一些地方農作物受災嚴重,凸顯水利設施短板(見本版8月19日《大旱之年,考驗農田水利》),但大旱必然有農災嗎?未必。在走向現代農業的今天,尤其如此。記者走訪時發現,一些地方雖然缺水也非常嚴重,但田里綠油油一片,儼然一副風調雨順的樣子。秘訣在哪里?
節水灌溉效果明顯,大旱之年增產增收
雖然旱情嚴重,但記者在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董天龍村的500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中看到,一人多高的玉米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邊。“去年建好的節水灌溉工程,今年幫上了大忙,增產增收毫無懸念。”村支書高根樹信心十足。在田間道路兩側,每隔七八十米就有一口機井。水管都埋藏在地里,縱橫每隔12米,就有一個露出地面十幾厘米高的噴頭,澆灌糧田。
“我們已經澆了三次地。”長葛市古橋鄉農業中心主任李會東說,“以前澆一畝地要用五六十方水,現在只要25方水左右。今年,沒有實行節水灌溉的地方粗放澆灌農田一兩次后,機井水位明顯下降,甚至干涸;而節水灌溉區,即使澆灌三四次,還有水可灌。”
“河南現在主要采取4種節水灌溉方式,噴灌是其中節水程度較高的一種。最普遍的是對渠道進行防滲技術改造。還有一種是用管道代替明渠,直接由管道分水口分水進入田間溝畦,或是在分水口處連接一個軟管,將水流入溝畦,提高用水效率。微灌技術比噴灌技術更節水,通過管道系統將水輸送到灌溉地段,利用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水器,直接將水輸送到農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河南省防汛抗旱督察專員楊汴通說。
遼寧省彰武縣滿堂紅鎮大板村沙家屯的種植大戶田曉宇使用了類似方法,面對今年旱情,同樣非常淡定。老田今年種植了300多畝玉米、高粱和花生,雖然現在是旱情最嚴重的時期,可他每天只是到田間地頭轉一轉。老田將玉米地里面的塑料薄膜撕開給記者看,一個黑色的軟質塑料管緊貼著玉米植株,每隔五厘米左右塑料管上就有一個針孔大小的出水口。“薄膜還能防止水分蒸發。”老田說。
既省事又可持續,我國農業用水節水潛力大
據遼寧省彰武縣水利局王鐵副局長介紹,節水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0毫米毛管上的孔口或滴頭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區最有效的一種節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達95%。跟大水漫灌相比,滴灌的節水率超過40%,而且每次灌溉保持時間延長了3倍。滴灌還能將肥料和營養物質一起灌溉到農田。”
在彰武縣興隆山鎮趙家村,記者正好碰上該鎮黨委書記寧宇光帶著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師在一個泵站幫助農民安裝抗旱設施。“以前許多老百姓還有些顧慮,經歷了這次旱情,不少老百姓看到節水設施既省事又能保產量,紛紛來要求政府技術指導。”
“2013年我們專門做了個實驗,后經農業部門測產,實施滴灌的地塊玉米產量比未實施地塊每畝增產430斤,以目前玉米價格計算,去掉投入的200元,農民還可以每畝增加收入凈效益230元,而每畝地卻節約用水80立方米。一旦遇到大旱之年,保證農民穩產增收的作用更加凸顯。”寧宇光說。
“節水灌溉既可以減輕農民種地負擔,又可以節省渠道和畦埂的占地,擴大種植面積,還可以促進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程傳興說,“用有限的水澆最多的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
數據表明,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節水潛力巨大。據專家測算,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在灌區小麥和水稻生產上具有節水360億立方米的潛力,這也增加一定的灌溉面積,從而增加產量;在干旱地區,如果能夠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也具有一定的水資源潛力。
建設涉多部門配套,需要政府多關注幫投入
節水設施貴嗎?“節水灌溉工程的劣勢就是投入大,工期長,需要電力、市政、農業等多個部門配套建設。”河南省長葛市水利局工程科科長趙學軍說。
河南省農田水利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黃喜良說:“未來農業節水重點應重視發展管道輸水和低壓節能型噴頭;防滲渠道將逐步被管道化所取代;滴灌這種新型節水技術與地面滴灌相比,顯示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些工程建設需要國土資源、農業綜合開發、發改、財政、扶貧、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共同完成。”這還需要政府多關注、幫扶。
寧宇光說,當地滴灌工程的水井及水泵等設施都是國家出資,老百姓要掏的錢只是鋪設地膜、滴灌帶的費用,每畝地約為200元。據王鐵介紹,自2011年開始實施省滴灌節水工程,采取省、市、縣投入大頭,農民投入一小部分的方式,如今彰武縣建設滴灌設施的土地達72.36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5%以上。
在鼓勵節水農業發展的機制上,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生態經濟與環境研究室副主任于法穩同時提醒,需要將節水農業更多應用于糧食生產,從而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鏈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田水利事業迅速發展:
上世紀50—60年代,積極修復被戰亂破壞的灌溉工程,努力發動群眾修建了大量塘壩和小型引水工程。在50年代末期以后,修建了一大批中大型水庫和灌區,我國大部分的中大型水庫和大型灌區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建設并在日后逐漸發揮效益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影響,水利建設一度陷入停頓。1991年以后,我國加大了農業和水利投入,農田灌溉工程恢復、結構調整,管理上有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