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法制與信訪 確保環境安全,健全環境預警應急機制,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保證環境污染案件事故零發生。全市未發生因企業違法排污造成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針對群眾反映的環境熱點問題,高度重視,按照程序進行處理,不留后遺癥,切實站在民生高度解決污染問題,真正落實黨和政府關注民生、解決民生的政策決定。
嚴格實行信訪責任制,拓寬環保舉報渠道,認真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全年共接待來訪36件,其中受理省廳交辦件15件,市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交辦件4件,市長熱線17件,來訪19批29人次,均及時受理和辦理,及時反饋,案件辦結率100%。全年未發生因環境問題越級上訪、集體上訪、赴京赴省越級上訪、惡性事件群眾上訪等事件,為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加強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強化項目建設期監管和試生產前核查,嚴格限制涉及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項目;嚴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項目審批;繼續堅持“四個不批,三個嚴格”,對于國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沒有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項目,一律不批。
嚴格按照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把總量減排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按照我省主要污染物預支增量核定要求,所有建設項目審批前,全部通過主要污染物預支增量核定。全年共審批各類環評文件共計275件,其中環境影響報告書12件,環境影響報告表143件,環境影響登記表120件。
創新和提升建設項目“三同時”監管和驗收工作。創新監管機制,由單一監管向綜合監管轉變,實現專項檢查、重點檢查和后督查相結合。全年受理并完成驗收項目51個,其中批報告書類4個,市批報告表類31個,登記表類16個。
生態環境保護 嚴格淇河水資源保護。在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上任何污染項目;爭取國家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資金2200萬元,用于盤石頭水庫至寒波洞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從源頭控制淇河污染。據監測,我市淇河水質指標常年達到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為全省最清潔的河流之一。
積極推進農村環保工作。大力開展生態創建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完成省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村12個,市級生態村16個;扎實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淇縣新型農村社區示范區項目通過驗收,總投資1100萬元,包括5個子項目,分別為淇縣橋盟街道辦陽光社區、淇縣靈山街道辦風情小鎮社區、淇縣西崗鎮臧口村養殖小區、淇縣高村鎮鎮區、淇縣廟口鎮老莊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工程。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40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建設了畜禽糞便污染防治設施,達到了養殖廢水零排放、糞便綜合利用的要求,保障了農業源污染減排的順利實現。
輻射環境管理 全市應用放射源單位21家,共計125枚源,其中Ⅰ類源1枚、Ⅱ類源2枚、Ⅳ類源68枚、Ⅴ類源54枚;全市共有射線裝置使用單位71家,共計射線裝置125臺,其中Ⅱ類射線裝置17臺,Ⅲ類射線裝置108臺,全部處于受控狀態。
2013年,我市共轉入19枚放射源,其中9枚Ⅳ類源,10枚Ⅴ類源,新轉放射源均在我市核技術利用監管系統上同步備案;新產生廢舊放射源5枚,已全部送貯,送貯率達到100%。
清潔生產審核 對全市8家企業進行了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通過技術升級改造、設備更新等措施,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有效促進了節能減排工作開展,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