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滆湖生境改善明顯,但后續維護需加強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湖西地區,太滆運河和漕橋河是連接滆湖和太湖的主要通道,約占太湖入湖水量的20%。課題實施前,滆湖水質為劣五類,總磷、總氮超標嚴重,處于中富營養化狀態;太滆運河和漕橋河的水質也為劣五類,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總磷。
“太滆運河與湖蕩水污染控制技術與工程示范”課題負責人、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毅敏說,滆湖作為太湖上游的主要湖蕩,也是太湖的前置庫,其污染控制和水質凈化對太湖水環境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滆湖—太滆運河、漕橋河—太湖的河湖相聯水系的特點,課題首次提出了“河(湖)口污染攔截—上游湖蕩凈化—河道水質改善—湖泊保護”的河湖相聯水系污染控制模式以及成套技術。
張毅敏說,河湖口污染攔截,就是在入河、入湖口構建前置庫系統進行污染攔截。前置庫系統采取新型復合式生態回廊技術、風能等天然能源驅動提水技術、生態浮床技術、水生植被恢復技術,優化庫區空間布局,增加了進水—基質接觸面積和水力停留時間,從而增強污染物去除效果。通過沉降吸附、微生物降解、動植物吸收等作用,實現對入湖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水域生態修復。據悉,經前置庫工程處理后,總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了45%、39.3%、35%,水質提高了一個等級。
由于滆湖的污染外源未斷、原有生態系統被破壞、水生植被衰亡、底質條件惡劣,課題針對滆湖不同區域生態結構特征,研發了先鋒植物快速繁育與控制技術、富營養化湖泊內源污染控制的生態控藻除磷技術等,提升了從沿岸帶到敞水區的湖蕩生態系統凈化能力。在沿岸生態修復工程區,水體透明度平均提高了35%,總氮、總磷和葉綠素含量平均去除率達到20%以上。
在河道水質改善方面,課題從河流沿岸區域污染負荷削減、河道自凈能力提升入手,研發了集鎮和村落多種污染源系統控制、以廢治廢和就地消納技術,進行源頭減污,集鎮、村落陸域示范區污染物總量削減35%以上,太滆運河和漕橋河入湖水質明顯改善。
不過,張毅敏也強調,沒有工程是萬年“青”的,即使當時工程做得再好,后續管理跟不上也不行。也就是說,治水工程不能僅靠科研人員,地方政府必須把做好的科研工程接管過來,繼續維護好。
但是“生態工程不同于其他類工程,盡管生態效益大,卻并不一定能馬上轉化為經濟效益,而地方政府部門沒有相應的機構編制,沒有專人來管理生態工程,現有的人手又忙不過來。”張毅敏感嘆道。
太湖由中度富營養變輕度富營養,治理力度還需加大
除生態修復外,太湖治理還突破了多項治理技術瓶頸。如針對鄉鎮工業行業種類全、中小企業多、污染突出等特點,提出“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末端治理—資源循環利用—多手段水環境長效管理”全過程減排模式;針對畜禽糞便堆肥碳氮損失率高、出水難達標等現狀,形成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與區域污染減排整裝成套技術;針對農田施肥量大、氮磷流失嚴重問題,突破養分綜合調控氮磷減排,生物質能轉化與農業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等??卦?、修復等成果還在阿根廷及云南、新疆、黑龍江、廣東等18個省、自治區100多處得到推廣應用。
據環保部提供的材料顯示,通過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富營養化控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湖體綜合營養狀態由“十五”末的中度富營養轉變為輕度富營養,實現水環境質量的顯著改善。與2008年相比,2012年環太湖15條重點河流水質污染總體由中度轉向輕度,劣五類河流由8條減少至零;氨氮、總磷入湖總量分別下降了31%、23%。
“接下來,還需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提升控源力度;持續推進小流域生態治理,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強化湖體生境持續改善,提高湖泊環境承載能力。加快太湖流域治理的長效機制建設,實施統一監管?!敝袊h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丙輝研究員說,太湖流域涉及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需統一監管、落實職責和生態補償等機制,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 本報記者 李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