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六成監測點地下水質“差”
“好水”比例逐年下降北京建最密網絡實時監測全城地下水質
昨天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國土資源部當天發布的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全國203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監測點總數為4778個,其中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2095個,占43.9%;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750個,占15.7%。二者相加接近六成。
發布個別監測點重金屬超標
2013年,全國203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監測點總數為477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800個。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綜合評價結果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498個,占監測點總數的10.4%;水質呈良好級的監測點1287個,占26.9%;水質呈較好級的監測點148個,占3.1%;水質呈現較差級的監測點2095個,占43.9%;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750個,占15.7%。主要超標組分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總固體、“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水質存在重(類)金屬鉛、六價鉻、砷等超標現象。
與上年比較,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總數為4196個,分布在185個城市,其中水質綜合變化呈穩定趨勢的監測點有2795個,占66.6%;呈變好趨勢的監測點有647個,占15.4%;呈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有754個,占18.0%。
分析 “好水”比例呈逐年下降
“總體來看,2013年,在全國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中,地下水水質綜合變化趨勢以穩定為主,呈變好趨勢和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比例相當。”公報這樣總結。
京華時報記者梳理2011年至2013年公報發現,3年來,全國地下水的水質呈逐年下降趨勢。
2011年呈優良、良好和較好水質的監測點占總數的45%,2012年和2013年,這一比例分別降至42.7%和40.4%。
與此相對應,從2011年至2013年,水質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占總數的比例分別為55%、57.4%和59.6%。
背景環保專家質疑監測標準
對于2013年公報披露的全國地下水水質監測數據,知名環保專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昨晚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確實能看出地下水水質逐年變差的趨勢,但公報中的結論性數據過于簡單,無法作更多評價。
去年3月,趙章元在翻閱北京律師黃樂平向國土資源部申請信息公開獲得的全國地下水水質監測報表后指出,國土資源部門監測水質使用的還是國家技術監督局1993年制定的《地下水質量標準》。在該標準中,地下水質量的分類指標共有39項,而報表中的監測數據只有36項指標,包括上述標準中的23項指標和不在標準中的13項指標。此外,部分城市的監測點水質監測缺項很多,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有一項沒有數據,都沒有辦法計算出水質的總體情況。”趙章元說。
□北京情況
三杯飲用水兩杯來自地下
北京是世界少有的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大都市,市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來自地下水,南水北調江水進京后,地下水仍將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去年10月,北京市政府發布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控行動方案,提到北京市淺層地下水污染形勢嚴峻,但北京地下水水質究竟如何,鮮有監測數據發布。
其實在早年的《北京環境狀況公報》中,曾經公布過北京地下水的狀況,但僅是個別區域的局地狀況,對全市地下水水質的整體狀況沒有進行過評價。而在近年發布的《北京環境狀況公報》中,只有對地表水的評價,沒有地下水情況的介紹。
2010年,北京投資8476萬元建成平原區地下水環境和重要污染源監測網絡,通過1182個監控井實時監測京城地下水和污染源,具體監測工作由北京市地勘局下屬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承擔。
昨天,該大隊工作人員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地下水水質等數據是“敏感信息”,發布工作由環保部門負責。北京市地勘局網站上雖然有“地下水資源”欄目,但內容已有4年多未更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