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細雨如約灑落京城,春雨給多日被霧霾籠罩的京城帶來潤澤。 (記者 方非攝)
昨天24時,空氣重污染預警在持續生效了156個小時后終于解除。昨天傍晚,淅瀝瀝的小雨開始在京城飄灑,伴隨夜間冷空氣的主體登陸,三四級的北風拍馬趕到。今天白天,京城在被重污染折磨了七天后,終于迎來久違的藍天和白云,全市的空氣質量預計達到優良水平。
昨天白天,重污染在控制了北京將近一周后上演最后的瘋狂,大部分地區的能見度不足1公里,部分地區甚至低于500米。中午12時,監測數據顯示,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懷柔、順義、昌平等地區,PM2.5平均濃度高達每立方米580微克左右;西南部的房山、門頭溝等地,PM2.5濃度也普遍達到每立方米530微克;城六區、東南部的通州、大興地區,PM2.5濃度也普遍達到每立方米500微克。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解釋,昨天濃度水平的明顯升高,主要是由于整個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處于靜穩狀態,而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越長,積累的污染物就越多,濃度自然也就越高。
霧霾在做最后的掙扎,北風這位“救兵”也快馬加鞭奔赴京城。昨天,“氣象北京”一步步跟蹤冷空氣的腳步:12時,冷空氣前沿抵達河北西北部地區;大約14時,佛爺頂的瞬時風速已達每秒11米;15時,冷空氣前鋒抵達北京西北部山區;15時40分,冷暖空氣正在延慶“交鋒”,延慶率先出現降雨。
與此同時,隨著冷空氣自西北向東南移動的特點,各個地區的能見度也在不斷好轉,全市各區縣氣象臺站依據本站的天氣變化情況,先后解除相關預警信息。16時,延慶縣率先解除霾黃色預警信號,在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里,昌平、門頭溝、石景山、海淀、順義、朝陽、豐臺相繼解除了霾橙色預警信號,直至18時40分,市氣象臺最終解除生效了將近六天的霾橙色預警信號。
從18時左右開始,西北部地區的空氣質量“先升一步”,PM2.5濃度已經從上午的每立方米500多微克“跳水”至每立方米164微克,19時繼續降至每立方米103微克,跌至輕度污染水平。同時,其他地區的空氣質量也在逐步好轉,城六區的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米143微克,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降至每立方米200多微克。到20時,大部分站點的PM2.5濃度已經跌至每立方米100微克以下。
冷空氣的威力真是不小。截至22時,城六區的PM2.5濃度已經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西北部的昌平、延慶地區,PM2.5濃度只有每立方米32微克;東南部的通州、大興等地,PM2.5濃度也降至每立方米63微克;西南部的房山、門頭溝地區,PM2.5濃度在每立方米54微克左右;只有東北部的懷柔、密云、順義等地PM2.5濃度相對較高,平均在每立方米165微克左右。隨著冷空氣的影響,全市的空氣質量在夜間將進一步改善。
此次冷空氣也給京城帶來了馬年的第一場降雨天氣。昨天15時至20時,全市平均降水量1毫米,城區平均1毫米,東北部較大平均1.3毫米,東南部1.1毫米,西南部0.9毫米,西北部0.6毫米,平谷玻璃臺最大,降水量達到3.3毫米。
昨天24時,空氣重污染預警正式解除。根據預報,今天白天,本市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污染物的擴散條件不錯,空氣質量將顯著改善,達到優良水平。而從目前來看,未來一周,京城的天氣條件都比較樂觀,在經歷了一周的重污染之后,北京將盡情擁抱久違的藍天白云。
熱點追問
追問一
為何未發紅色預警?
根據《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的規定,當預測未來持續3天出現嚴重污染時,應當發布一級紅色預警;當預測未來持續3天交替出現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時,應當發布二級橙色預警。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對北京來說,在此次重污染過程中,沒有連續3天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以上或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米250微克以上,即嚴重污染的水平,因此沒有達到發布紅色預警的標準。總體來說,此次重污染過程大致分兩個階段:20日至22日頭三天,由于地面持續受偏南風影響,加上濕度較高,逆溫比較強,污染物的濃度維持在每立方米200微克至300微克,交替出現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水平;到23日和24日這兩天,由于受到明顯的偏東風影響,污染濃度水平略有改善,部分地區的濃度水平降低到每立方米200微克以下,沒有普遍達到重度污染,相當于重污染在中間喘了口氣;到24日夜間至昨天,污染物的濃度水平又上了一個臺階,達到嚴重污染級別。
總體來看,空氣質量并沒有出現連續3天嚴重污染的情況,未達到發布紅色預警的條件。
追問二
此次重污染有何特點?
張大偉分析,此次持續性的污染過程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污染發展及演變的過程迅速,19日的白天全市的空氣質量還是良好水平,但在19日夜間到20日夜間這24小時里,本市的平均PM2.5濃度從每立方米30微克增長到每立方米300微克,一下子增長了10倍;二是持續時間長,長達七天,這也是從2013年1月1日本市正式按照國家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空氣質量監測至今,重污染過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之前最長的一次是去年1月份的5天重污染過程;三是屬于區域性大范圍重污染,通過環保部的衛星遙感監測表明,此次重污染過程覆蓋我國中東部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京津冀地區出現典型的區域性重污染過程,不過對于區域傳輸占污染比重的多少,從定量上來說還需要時間和科學手段去分析,但從定性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每次比較重的污染過程都發生在偏南風、偏東風的影響下,而北京在整個京津冀等大范圍的區域性污染中,必然會受到區域傳輸的影響。
此外,這次重污染過程除了水平方向上大面積污染外,監測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也觀測到一些特點,如有一個海拔1300米左右的百花山研究性監測站,該站點的濃度水平也達到重度污染,即污染物濃度超過每立方米200微克。這表明,隨著污染物排放的不斷積累,在垂直方向上也擴展到比較高的空間。
追問三
是什么形成了這次霧霾?
市環保監測中心通過對PM2.5成分的實時監測發現,在此次重污染過程中,成分最高的還是有機物、硫酸鹽和硝酸鹽三大類污染物,各占20%多,在PM2.5濃度里占到了60%多的濃度水平,也是形成重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張大偉進一步解釋,從這三大類污染物的來源看,硫酸鹽主要來自燃煤,北京正處于采暖季,有很多煤炭燃燒后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同時也會直接排放一部分硫酸鹽,二氧化硫在空氣中、在高濕度的情況下,轉換生成PM2.5;而硝酸鹽則主要來自于煤炭、石油的燃燒及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從總體來看,硝酸鹽在這次污染中的比例也是相對較高的;至于有機物,則包括煤炭的燃燒、石油類的燃燒等,主要是不完全燃燒的產物,還有就是露天垃圾焚燒、餐飲油煙、化工生產過程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也會形成有機物的前體物,之后在空氣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有機物。
從此次重污染的過程來看,主要的污染成分和來源還是燃煤、機動車、相關的工業生產過程及日常生活排放的有機物等。
追問四
應急預案落實了嗎?
自《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實施以來,這是本市第一次啟動黃色和橙色級別的預警。在應急過程中,市級、各部門、各區縣共出動105個督察組及時跟進,深入督查,各司其職。不過,在預案措施的落實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城鄉結合部存在露天燒烤和焚燒垃圾行為,個別工地揚塵措施不到位,個別燃煤鍋爐還存在超標排放的情況。市環保局副局長姚輝表示,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相關部門已責令相關單位整改,如鍋爐超標排放的單位將接受高限處罰。
姚輝透露,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實施是建立在一定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應急指揮部將根據這次“實戰”情況,總結經驗,尋找不足,進一步完善各項措施的落實。
追問五
應急措施起作用了嗎?
張大偉表示,針對應急措施對空氣質量產生的效果,從定量的評估分析上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科學手段,但從定性上來看,其積極的效果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在發生持續性重污染期間,大氣環境擴散條件非常差,污染物擴散能力基本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維持原來的排放水平,那污染物濃度肯定會持續快速升高。而在采取措施以后,污染物的增幅速度和最后到達的峰值,都會有所放緩和降低,這也是采取重污染應急措施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
“在極端的氣象條件下,重污染應急過程實施了各種限制減排措施,根本是為了減緩污染物的積累和污染的加劇過程。”姚輝說,在應急狀態下采取減排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但更多的功夫還應下在平時,只有嚴格按照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84項任務落實各項污染減排措施,才能保證最終實現空氣治理的目標。(北京日報記者 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