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PM2.5指數屢屢爆表,你會想到什么?在經濟學家眼中,上海PM2.5的結構組成圖,恰恰可以對應一幅經濟結構調整的藍圖。
日前記者拿到了一份由復旦大學上海PM2.5課題組撰寫的《上海PM2.5減排的經濟政策》報告。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面對PM2.5等環境問題,采取末端制約措施會對經濟產生很大負面影響,因此,要及早進行結構性調整,尤其是在經濟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層面。
上海有條件領先全國
面對PM2.5的困擾,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曾表示,力爭在2030年前全國所有城市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級標準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PM2.5的年均值降至35微克/立方米或以下。復旦大學的這份報告根據環境監測部門每日公布的數據,測算出上海目前PM2.5的年均值為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報告認為,上海應該爭取在15年內將PM2.5降至25微克/立方米。“上海完全有必要也有條件領先于全國。”馬駿指出,一方面,上海的人均收入和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超過全國平均,甚至有條件在15年內將環保指數較高的服務業比重提高到75%。“另一方面,按規劃上海將在2020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世界上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PM2.5平均值僅為2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不達標,將難以吸引國際金融人才。”
然而,無論PM2.5的減排目標是35微克/立方米還是25微克/立方米,課題組發現,按目前的各種政策組合都沒法達到標準。“我們建立了一個量化的治理模型,將煤炭消費負增長等一系列環保政策考慮在內,PM2.5在15年內也只能降至42微克/立方米。”復旦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李治國認為,要徹底治理PM2.5,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交通運輸成調整重心
根據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資料,報告繪制了一張上海PM2.5來源占比圖,其中交通運輸業的“貢獻”占比31%、煤炭燃燒相關占比19%、工業建筑業為19%。這事實上給出了一張影響上海大氣污染的經濟結構圖,課題組認為,“只有解決交通運輸結構、能源結構等根本性問題,上海的空氣質量才有可能在15年內達標。”
馬駿提煉出五大結構問題。首先,上海重工業占經濟比重過高,工業制造業是城市能源消耗和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煙排放的30%、二氧化碳排放的35%都來自于工業排放。
“交通運輸應成為調整重心。”馬駿表示,五大問題中有三個關于交通運輸。一是地鐵占居民出行比率25%左右,遠低于其他國際大城市的60%-80%,而地鐵的PM2.5排放僅是公路運輸的1/10;二是私家車,盡管總量控制,但上海每年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仍超過8%;三是船舶貨運結構粗放,航運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占PM2.5的10%,且仍有上升趨勢。
此外,馬駿認為,上海清潔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費的比重只有15%,遠低于歐洲國家的40%-60%,未來需大力發展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將清潔能源占全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27年的45%。
結構調整不影響GDP
參與這份報告制作的學者們認為,上海若要以更大改革力度來達到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必須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他們一口氣列出了12條措施,包括將汽車保有量的年增長率降到2%、研究采用新能源憑證交易制度、15年內將軌道交通總長度提高至1200公里,等等。
經濟結構調整是否會對GDP增長帶來短期的抑制作用?馬駿認為可能性不大。“這更多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它會對一些行業帶來影響,但同時也會拉動一些新型行業。”他說,比如報告中提出了“通過稅費政策提高常規煤炭消費的成本”的建議,對煤炭行業和用煤企業會帶來負面因素,但收來的錢可以用于補貼天然氣、新能源汽車等行業。(記者徐晶卉 制圖 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