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備受關注的《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2日獲市人代會高票通過。條例將控制污染排放總量、降低PM2.5濃度作為首都大氣治理的核心目標,罰則增至40條,明確要求對惡意排污、屢查屢犯者加倍處罰,對不履職、不作為的相關管理部門追責到底。
作為一部專門性地方法規,廣征意見、數易其稿,最終提交市人代會全會審議表決,如此“高規格”的立法過程,足以說明當前防治大氣污染的任務是多么重要而緊迫。這兩年,霧霾天頻繁侵襲,已經成為困擾京城最突出的城市病之一,直接影響到首都形象和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如今,治污措施正式上升到法規層面,有助于厘清不同部門和單位的責任,有助于細化量化固化各種防治手段,更有助于大幅提高違法排污成本。高懸法律之劍,祭出懲治重拳,在執行力、震懾力上加碼,無疑回應了千萬市民對于治污的空前期待。
霧霾籠罩,并非個別城市的煩惱與陣痛。過去一年里,無論華北、東北,還是東南、西南,小半乃至大半個中國、上百大中城市同時遭遇“霾伏”的情況數度出現。天空晦暗,攪得大家焦慮不安,逼得我們必須正視:霧霾兇猛,外因在天氣,內因在污染,而污染往往呈連片效應,會流動擴散,哪個城市都無法獨善其身,也很難單打獨斗去治理。可以看到,在近日密集召開的省級“兩會”上,許多省區市將治霾列為工作重點,加重筆墨提出治理方案。對付大氣污染,離不開區域聯防聯治,十個指頭相互配合、有力動作,治理才有真效果。
污染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中國幾十年高速粗放發展累積下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現在正進入集中暴露階段,躲不過、繞不開,而老百姓對環境質量越來越敏感、要求越來越高。驅散霧霾、清新大氣,必然涉及到一個社會普遍覺醒,生產生活理念和方式顯著轉變的過程。試想,沒有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還有什么意義?滿目繁華但呼吸不暢,這樣的生活怎么能幸福?大氣治理的道理十分明白,指標業已確定,下面最重要的事情只能是背水一戰。各個地方都要拿出狠勁兒,嚴打惡意排污,淘汰落后產能,選人用人“不唯GDP論英雄”,相反搞不好防污治污就摘烏紗帽……以這些看得見的行動,兌現環保承諾,守住生態紅線。
同呼吸、共命運。大氣治理,政府首當其責,全民努力同樣必不可少。重重霧霾之下,每個人都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也都是清潔環境的責任人。假如人們僅僅將“霧里看花”、“自強不吸”當成茶余飯后的一種談資,吐槽了之,抱怨了之;假如人們僅僅在紙面上、口頭上、網絡上疾呼生態文明,腳下卻不斷猛踩油門,對違法排污視若無睹,那么PM2.5濃度的下降恐怕會慢得多、難得多。清點霧霾成因,反省自身習慣,把對健康呼吸的訴求,落實到綠色出行、監督排污這樣的小事中去,你我他就能為空氣質量向好出一分力。
藍藍的白云天,不能寄望靠大風刮出來,更不能寄望靠“一陣風”式的治理去實現。所謂事在人為,直面大氣污染,眾志成城、同心同行,將治污的硬任務、硬指標分解到每一地、每一天、每個人,我們才有底氣打好這場攻堅戰,才有希望去贏得美麗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