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監測數據顯示,煙花爆竹導致污染濃度急劇攀升
不斷出現的數據讓禁放派理由更加充分。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工程師孫瑞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從2006年至2013年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來看,幾乎每年的除夕和正月十五夜間都會出現明顯的污染濃度高峰。
其中,除夕夜PM10的峰值出現在子夜零點到一點,全市平均小時濃度最大值可達到1000微克/立方米,是除夕夜18點時濃度的10倍。而元宵節PM10的峰值出現在20點至21點,濃度最大值947微克/立方米。
“煙花爆竹的集中燃放會導致短時的顆粒物濃度迅速增長。”孫瑞雯進一步指出,在人口密集和燃放量大的城市中心區等地污染值高,而人口稀少和位置偏遠的地區則較低。
以2013年的除夕夜為例,在房山良鄉和平谷鎮污染值超過了1000微克/立方米,八達嶺和密云水庫則低于50微克/立方米。
同時,燃放后污染物消散與當時的擴散條件也有關系,當擴散條件好的話,幾小時之內就能擴散,如果趕上不利的擴散條件,污染可能會持續幾十個小時,并且對沒有燃放的區域也會帶來影響。
除了北京,記者了解到,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在2013年春節期間對南京市城區的細顆粒物質量濃度的觀測結果顯示,年初一的凌晨與年初五的凌晨是集中燃放的高峰期。其中,年初一凌晨的PM2.5局地短時間濃度可達863微克/立方米,能見度僅為1.2千米。
而因煙花爆竹的燃放,當地空氣中PM2.5表現為強酸性。
PM2.5的酸度越高,越會加重影響生態系統,而細顆粒物中的強酸性物質能長期懸浮在空氣中,造成大氣能見度降低,嚴重損害人體的呼吸系統。
此外,國家安監局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張巖松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鞭炮和煙花燃放時會產生大量煙塵,當中釋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氣體,產生金屬氧化物等顆粒煙塵。這些氣體和煙塵彌漫于空氣中,使空氣渾濁,同時還刺激人的呼吸道粘膜和眼睛,傷害肺組織,以致誘發呼吸道疾病。
同樣,在噪音污染上,有學者在2012年除夕至農歷初一對西安市某處住宅區的噪聲污染進行過監測,發現除夕夜零點時,室內和室外的等效連續聲級(能夠反映在聲級不穩定的情況下人實際所接受的噪聲能量大小)都大大超過了我國《聲環境質量標準》中一類環境功能區(民用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夜間45分貝的要求。
在“該不該放”的問題上,民俗專家艾君提出應該放到不同地域中去探討,與農村的地域寬闊和人口稀少相比,城市儼然不適合保留這個傳統。
國家安監總局危化司三處處長張興林表示,政府在這方面需要做出的是引導和倡導,而不是強制民眾不要燃放。
張興林指出,城市人口密集、車多、高樓多,空間較小,與之相比,農村地域開闊,燃放煙花的安全保障的確比城市好。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對于煙花的燃放應該加強安全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