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在當前產業結構存在諸多現實問題的情況下,產能過剩,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嚴重的環保問題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是企業自身貪圖經濟利益、不愿投入治理高耗能高污染、偷排偷放所致,也有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甚至于不愿讓“錢袋子”旁落人手,對落后產能保護的原因。就問題企業的存在而言,主要秘密就是企業的“負擔”比較輕。他們以低廉的價格占據農田,無所顧忌地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氣、廢水、廢渣,卻不必為此承擔責任。1月14日,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多家環保組織共同發布了《藍天路線圖》大氣污染調研二期報告。報告呼吁應加大社會監管力度促進企業大規模減排。
而政府部門之所以對落后產能溺愛保護,在監管上不肯出手,其主要原因是那些需要淘汰的小鋼鐵、電解鋁等企業,往往是一些地方的“看家產業”。于是,落后產能成了“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種現象既是當前體制機制上的明顯缺陷,也阻礙了市場規律的正常運轉,所造成的后果是以G DP增長快慢論英雄,使得一些地方不惜扭曲土地、電力等生產要素價格刺激企業盲目發展,不管什么項目先搞起來再說,反正時間不長拍屁股走人,出現問題留給下一任承擔。由此導致一些企業無視法律法規,無視破壞環境,甚至于更無視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高污染,使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繼續存在。
為有效化解產能過剩,根治環境污染這一突出問題,近期,中央和各省、市先后出臺了減少審批、嚴格準入、改善干部考核等一系列新舉措,為化解產能過剩和治理企業排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武器。那么,作為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來說,在落實有關政策上就必須要緊緊牽住調結構和環保監督這個“牛鼻子”,以政策為導向,以法律法規為準繩,破解局部與整體、長遠與當前、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矛盾沖突。(卞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