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對策】
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給市場,給秸稈找到新用處
焚燒秸稈的危害盡人皆知,但要從源頭禁燒,秸稈綜合利用始終是一個繞不過的坎。
去年11月下旬,沿108國道沿線,在勉縣境內,“定軍山鎮草制品合作社紀寨分社大量收購稻草”的橫幅引人注意。企業負責人紀建春40出頭,他按畝收購稻草,人工收割的每畝90—110元,機收的每畝60—80元,派人派車裝運,預計可加工處理1萬噸稻草,廠子還在漢臺、南鄭等其他縣區設了20多個收購點。
一本“稻草”收購臺賬顯示:聯豐村羅建生、董長材各賣稻草1910公斤、1840公斤,分別收入955元、920元。“抓禁燒,應該先給秸稈找出路。只有依托企業,依托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紀建春說。
在梁山鎮丁點村,走進南鄭縣順翔草制品公司院內,7個一字排開的稻草堆堆積如山。廠區內,10余臺草支墊機正忙碌著生產。記者與山東拉貨的一位車主攀談了幾句,車主說他連續幾年在順翔公司滿載貨物后,長途跋涉運往甘肅酒泉一帶:“草支墊質量很好,雙方信用也不錯。”公司負責人賈明富介紹,公司一年加工秸稈近兩萬噸,可消化5萬畝稻草,帶動村莊30多名勞動力就業。
廢稻草變成了香餑餑,出路慢慢多了起來,編織草制品、沼氣利用、種植蘑菇也在推廣。近年來,漢中不斷探索秸稈綜合利用問題,各縣區積極為秸稈找“婆家”,統計顯示今年來漢中市縣財政累計安排2000多萬元用于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以獎代補。截至目前,漢中有較為成熟的秸稈綜合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萬噸秸稈加工廠3個,秸稈收儲點120多個。
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給市場。去年12月上旬,記者在勉縣凱迪綠色能源公司看到了一份“新希望”。還沒走進廠區,遠遠望見一個體寬身高的“大煙囪”。公司總經理劉俊峰介紹說,這是生物質發電循環水冷卻塔。該項目主要是利用當地和周邊的農作物秸稈、稻殼、林業廢棄物等“綠色能源”作為燃料發電,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2.25億千瓦,預計每年可消耗秸稈燃料24萬噸,可支付農民燃料款7000萬元。(姜峰 張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