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在劫難逃
黃河是渤海最重要的入海河流,由于用水量一再增長,入海徑流量銳減,導致渤海鹽度升高,嚴重破壞魚類產卵場和海洋生物生存環境
現有的中國經濟模式下,未來一段時期入渤污染物還將繼續增加。
實際上,渤海雖經多年治理,陸源排污依然超標嚴重。2008年,海洋部門共監測陸源入渤海排污口96個,結果超標排放率為82%,其中山東省超標率高達96%。
而且,即使成千上萬個排污口全部達標,仍然可能導致渤海嚴重污染。
王詩成說,環保部門對污水入海提出要達標排放,但他們所用的標準是陸地標準。如鋼鐵、印刷、造紙等行業各有其排放標準。海洋部門考慮的則是海水水質,按一、二、三、四類水劃分海水標準。因此,排放入海的污水即便按陸地標準達標,水質也只能達到是海水二類(較清潔)和三類(輕度污染)。
“要讓渤海干凈,只以陸地標準來要求是不行的。這樣的結果是,環保部門認為污水排放情形越來越好,海洋部門卻發現海水越來越差。”
專家們的另一個擔憂,是渤海入海徑流量銳減。夏青說,此現象導致渤海鹽度升高,海洋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黃河是渤海最重要的入海河流,入渤徑流量占全渤海淡水來量的四分之三。但其入渤徑流量已由1959年的500余億立方米,銳減至2008年的200多億立方米,減少了一半以上。根本原因,在于北方人口和經濟在過去幾十年間快速增長,用水量一再增加。
在這種背景下,渤海底部的大部分低鹽區變成了高鹽區。而低鹽區面積的消失,會嚴重破壞魚類產卵場和海洋生物生存環境。
此外,渤海海水的氮磷比嚴重失調。2008年,渤海海水的氮磷比為67,而渤海灣底部、萊州灣底部、遼寧近岸的氮磷比甚至高達200以上。一般認為,氮磷比超過50,會造成生態惡化。
更多的壞消息是,渤海沿岸城市近年來在海邊新建眾多工業區和港口,渤海海岸線和近海濕地被肆意破壞。碧海行動告吹
“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實行五年,高調開場,最后不了了之
中國政府部門關注渤海問題久矣。最近十余年,最著名的治理方案當屬原國家環保總局主導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
2001年9月,國務院批復“渤海碧海行動計劃”,這也是中國在國家層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計劃。此前,環渤海的三省一市僅對渤海污染有零星治理。
根據該計劃,至2005年初步控制渤海污染,緩減生態破壞;至2010年,渤海環境初步改善,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至2015年,渤海環境好轉,生態系統改善。
碧海計劃的核心,是關停環渤海區域的不達標排放企業,采取建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大力削減陸源污染物排放入海。從2001年至200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三省一市,投資各種項目近300個,資耗300多億元。在此期間,環保系統高層屢屢對媒體釋放利好,稱渤海污染初步控制,對計劃抱有信心。
然而,在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公報中,渤海污染仍在加劇,生態仍在惡化。
2006年8月,由國務院召集的渤海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坦承,渤海污染物入海總量居高不下,污染面積擴大,赤潮頻繁出現,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
此次會議,事實上宣布了碧海行動計劃的失敗。“以后沒人喊停,也沒人說繼續實施,這個計劃反正就是不了了之了。”一位知情的業內人士說。
多位專家分析說,環保部門當初過多考慮陸地,忽視了海洋,而陸地上達標排放的水實際上仍是污水。此外,即便按照陸地排放標準,2001年至今沿海排污口和入海河流的超標排放率也始終居高不下,多在70%以上。
當然,一位業內專家認為,不應否定碧海行動積極的一面。放到今天,陸源污染仍是渤海問題的“牛耳”,環保部門當年的思路并沒有錯。但問題是,在中國現行體制下,控制陸源污染事實上非環保部門一己之力可為。
渤海管理體制有“九龍鬧水”之說,牽涉九個部委。例如,除了企業在向渤海排污,還有建設部旗下的市政排污和污水處理廠建設,農業部范圍內的農業面源污染,水利部管轄的陸上河流污染、灘涂治理等。部門之間彼此推諉等情形并不少見。
夏青表示,中國政府部門在渤海治理上經歷了一個認識過程,如今的共識是渤海環境問題是一個立體式的問題,從山頂到河流,從陸地到海洋的一攬子環境問題應予系統看待。解決渤海治污問題一定需要九部委合力,不能只靠環保或海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