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對話霍有光
“引海工程要用100年”
《中國經濟周刊》:你認為在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海水西調”是一個可行的工程么?
霍有光:我認為從設計理論的角度上,工程是完全可行的。在具體施工環節上我并不是專家,但我在新疆召開的“海水西調”研討會上聽到了很多參加過“西氣東輸”的企業表示,“海水西調”從技術上和工程量上完全可行。
《中國經濟周刊》:為什么選擇渤海作為水源?
霍有光:西調渤海之水,利用沙漠盆地儲存數百億立方米的海水資源,實現蒸發降雨良性循環,可以說是改造沙漠生態環境并為北方間接補充淡水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
渤海深入內陸,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首先,我的目的是固沙治旱,“南水北調”解決的是華北平原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問題,不可能再有多余水量改造沙漠,而且用淡水改造沙漠也是非常奢侈的,渤海水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大自然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另外,從距離、工程量和成本上考慮,八大沙漠中最重要的沙漠就是距離北京僅180公里的渾善達克沙地,它是造成華北地區沙塵暴的“罪魁禍首”,它離長江1000多公里,而離渤海僅400多公里,渤海是最近的適合水源。
《中國經濟周刊》:“海水西調”的路線怎么安排?
霍有光:方案一是直指“沙塵暴腹地”渾善達克沙地,然后連接黃旗海,總線路為420公里,其中有240公里的輸水平均每公里拔高3.54米。
方案二是想兼顧科爾沁沙地,實現北方八大沙漠的統一治理,但是總線路會延長到750公里,其中還有450公里的輸水平均每公里要爬高2.11米,這對技術和成本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最被看好的是方案三:從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直接進入黃旗海,總調水路線為440公里,地勢也比較平緩。然后由黃旗海—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走河西走廊戈壁灘,經疏勒河從東向西的自流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東緣的羅布泊。同時,可以直接連接黃旗海和渾善達克沙地,實現七大沙漠的串聯治理。
《中國經濟周刊》:這個線路圖與網上發布的路線圖為何不一樣?
霍有光:現在媒體上普遍使用的是中國地質大學陳昌禮教授的線路圖,雖然我們觀點一致,但是線路完全不同,大家都搞混了。
我們最大的區別是,陳昌禮的調水路線走的是中蒙邊界的草原,我的調水路線走的是內陸沙漠。我認為要治理沙漠,就必然要把沙漠串聯起來,沙漠底下的盆地可以蓄存海水,防止滲漏。但草原是會滲透海水、污染地下水的,沿線草原一旦被污染,后果就不堪設想。
《中國經濟周刊》:有沒有計算過成本投入是多少?需要多少年完成?
霍有光:在成本投入上我有個前期考慮,就是從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過管道分解提升到海拔1280米左右,每噸水升高1280米,耗電6.4度左右。但是,從海拔780米的羅布泊到海拔-150米的艾丁湖可獲得930余米的落差,在這里做一個發電工程,就至少可以消減取水時所耗電能的一半以上。
至于完成時間,因為“引渤濟錫”項目有望近期上馬,所以有專家預測說6年內可以完成,但我認為“海水西調”需要大流量和持久性,需要以“接力棒”的方式調水,本著“量力而行,先近后遠,各個擊破,分期到位”的原則,用100年的時間恢復西北人工濕地。
《中國經濟周刊》:“海水西調”的直接受益者是誰?
霍有光:通過“引渤濟錫”項目的成本核算可以得出,通過引入海水淡化使用的方式平均每噸水的成本費是4元,而現在,當地煤化工生產煤氣購入用水的價格是每噸12元,這當中還賺了8元錢差價。更重要的是水資源供給為石化產業、鹽化產業、風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備推力。
“海水西調”還會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形成以人造海為依托的濕地,在濕地種植堿生、沙生植物就可以改良草場,還可以依靠生物工程,選育抗重堿、耐海水的優良品種,用植被覆蓋裸露的沙漠,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人造海還可以形成當地降水,有利于飛播種草,大區域育草固沙,使流動沙丘逐漸變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最終使沙漠變成綠洲。
“海水西調”將與河北、遼寧、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七省區息息相關,打個比方來說,環渤海地區是頭,新疆是尾,沿線地區是身,一旦統籌戰略實施,我國北部的一條巨龍就會騰飛。
《中國經濟周刊》:“海水西調”如果發生沿途泄漏,造成水土污染怎么辦?
霍有光:這是我解答的最多的問題,其實,由于沙漠底部存在盆地構造的隔離層,海水不會滲透流溢,造成水土污染,就像被裝在盆里的水一樣。
在這一點上,沙漠內的大量鹽湖,還有青海湖已經做出了實證。青海湖的上游還在大量開采鉀鹽礦,但青海湖的下游就在正常使用淡水。因此,海水在沙漠中只會被蓄存,不會滲透污染。
而且,人造湖海中的養分可以被進一步利用,以沙漠的交界地帶形成的濕地可以生長蘆葦等衍生灌木,這在渤海沿線都是可以看到的。沙漠高溫還可以增加海水蒸發量,形成區域降雨,緩解干旱,固定沙丘。
《中國經濟周刊》:靠“海水西調”解決西北干旱,要運輸一條黃河的水量,中國全年總發電量和技術能力夠用嗎?
霍有光:根據我們的換算,用三峽和葛洲壩(總裝機量1820萬千瓦)等水電站的充裕電力就可以解決能源問題。我國也已經完成了多項遠距離管道運輸石油、天然氣的大型工程,這些技術都可以直接轉化為遠距離管道調水技術。
《中國經濟周刊》:沙漠里的人造海會不會形成鹽塵暴?
霍有光:北方沙漠帶周邊被祁連山、黃土高原、北山和陰山山脈等所限,已經形成了沙漠低、周邊高的地貌“小環境”,如果能夠形成水汽資源,就很難吹出區外,必定形成小范圍降雨,遏制沙塵暴,這一點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就已經有成功的先例了。
沙漠人造海也可以發展海水養殖業和海水農業,山東、江蘇、廣東、海南都有沿海灘涂海水灌溉農業,所以實現沙漠綠化并不難。
鹽塵暴是在土壤鹽漬化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土壤鹽漬化是因為地下水位周期性上升把鹽堿抬到地表才形成的,但沙漠的特點是干旱缺水,不具備地下水位上升的條件。
1/3
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河川流量僅為長江、珠江流域所代表南方地區的1/6左右。
55萬km2
我國北方八大沙漠總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法國國土總面積,且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外擴。新疆、內蒙古等北方8個省區市的水資源量,不足以維持全境有植被的生態系統。
4~11倍
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少雨,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11倍,地域面積占西部總面積57%的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2254億立方米,水資源量只占18%,水能資源只占24.4%,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困惑與質疑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玉林:
假設調運1000億噸海水,海水的含鹽率為3%,就將產生30億噸的鹽,而如何處置這些鹽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新疆鹽堿化災害已十分嚴重。
國家氣候中心原主任李澤椿:
通過“引渤”來影響北方氣候的設想在氣象學上根本說不通。形成降水要滿足三個條件,而有水汽只是其中之一,況且依靠調運海水形成的蒸發量可以說微乎其微。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原副主任寧遠:
我國南水北調工程1000多公里的長度(丹江口至北京一線),且路線基本都是平原,而引渤入新則要跨越5000公里,無論是管線鋪設、工程造價還是最終水的配送問題都沒法想象。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沈國舫:
如果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的水量將從黃海補充,而黃海海水的鹽分比渤海高,這樣一來勢必會給渤海的整個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新疆農業大學水利學院院長侍克斌:
用管道輸送海水,一定會發生滲漏,而滲漏必然造成對土壤的污染,涉及輸水沿線幾千公里的土壤。海水入疆后,必然需要大型的蓄水池、水庫,同樣都有可能發生滲漏。
網友:
駱駝、旱獺等已經適應干旱生態環境的動植物怎么辦?新疆氣候變化后,會不會產生“蝴蝶效應”,影響其他地區現有的氣候?
按照“引渤入新”工程初步設計測算,使用管徑5.8米的玻璃鋼管輸送海水,僅從內蒙古到新疆鋪設2000多公里管道一項,需投資700多億元,工程總投資更達到3000多億元,核算后,從渤海引來的水,在新疆的水價將達到每立方米8元左右。新疆能用得起嗎?
治沙抗旱“超級工程”——三北防護林
為治理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風沙和水土流失危害問題,1978年,我國正式啟動被譽為“綠色長城”的三北防護林建設。三北工程西起新疆烏孜別里山口,東至黑龍江賓縣,范圍包括北京、天津、青海、新疆等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市,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幾乎相當于中國的半壁江山。工程計劃到2050年結束,建設成果相當于再造了三個大興安嶺的森林,樹木單行排列可以繞地球3750圈,造林開挖的土方量相當于筑造了75座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