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科普日活動中,孩子們對運用太陽能燒水的小實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記者 杜文雙攝(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當今地球環境正發生劇烈變化,世界各地地震頻發、自然災害不斷、氣候變化異常……昨天是全國科普日,由省科協、中科院南京分院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高端科學論壇“地球環境的過去與今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行。中國地震局物理研究所所長、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氣象學家丁一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地層古生物學家陳旭院士分別從地震、氣候和地質歷史環境變化三方面向人類生存提出忠告。
【關于地震】
人類活動已強大到足以影響地震發生
最近兩年,世界各地地震頻發,地球活動是否進入了“活躍期”?陳運泰院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說,根據近一個多世紀來關于地震活動的統計,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一次8級以上大地震,7至8級地震的發生頻率為每年4至7個,這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規律,最近20年來,整個規律沒有被打破,地震發生的頻率甚至還偏少于平均值。“因此,目前還無法判斷地球活動是否進入異常活躍期。”
大地震發生是否與人類活動影響地球環境有關?陳運泰院士表示,從理論上講,人類活動現在已經強大到在一些情況下影響地震的發生。
他舉例說,如果在某處修筑水壩蓄水,水壩本身的重量會引起地下應力的重新調整,再往水庫里蓄水,水體的重量也將影響地下應力的變化,這些變化極有可能觸發一次大地震。更重要的是水庫修在巖石上,巖石內部都有裂隙,蓄水后水就會順著裂隙向下滲透,直接導致巖石斷層間摩擦的減少,這也可能觸發地震。“當然,并不是人類在所有地方修筑水壩都可能引發地震,還要看當地的地質情況,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于氣候】
全球升溫從蒸汽機發明后真正開始,還要持續300年
“最近50年的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丁一匯院士在報告中用翔實、科學的數據和分析,論證了上述觀點。
丁一匯說,全球升溫,是從1750年,也就是蒸汽機發明后真正開始的。當人類進入工業文明,開始使用化石燃料,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急劇增多。科學研究顯示,近10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中國位于全球升溫最明顯的區域,平均氣溫上升了0.78℃。
地球上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由正常狀態下的最高280PPM(百萬分比)驟升到了390PPM。“并且,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在以每年1.8個PPM的速度遞增,照這個速度,只需要30多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就將達到危險臨界值420PPM。”丁一匯說,因此,必須在全球范圍內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即便二氧化碳控制住了,也只起到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由于海洋中儲存了大量熱能,釋放和排放需要持續幾百上千年,因此,未來300年,全球升溫的趨勢不會變,只是升溫幅度會比現在明顯放緩。”
【關于生物滅絕】
不珍惜環境,人類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淘汰物種
“地球演變為現今這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最大的‘功臣’就是二氧化碳。”陳旭院士說,地球已歷經46億年,在前30億年的混沌世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過90%,人類無法生存。10億年前,當地球上漸漸形成海陸分布,氣候冷暖,二氧化碳也慢慢發生著變化。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漸漸稀釋至3%,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球就誕生了。
“但進入工業文明時期后,人類過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了對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陳旭說,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中,經歷過5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都與環境急劇變化有關。當前,學術界有人提出,人類正導演第6次生物大滅絕。事實上,環境變化已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降低,現在生物物種的滅絕速度已經比地質記錄上能看到的自然背景下的滅絕率快100—1000倍。
“雖然,第6次生物滅絕也不會突然發生,也許將經歷幾十萬年,但人類一定要重視它,自覺地保護自然,減少環境破壞,那么生物滅絕的過程仍然有可能放緩或停止。否則,人類很可能成為地球上下一個被淘汰的物種。”陳旭說。(通訊員陳孝政 記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