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份,德國以及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雖然陰雨連綿,但氣溫并不低,丹麥的氣象研究所甚至預報,在12月份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期間,氣溫可能會較常年的平均氣溫偏高1攝氏度。而在中國的北方大部分地區,今年11月份就下起了幾十年未遇的暴雪,氣溫驟降。登上長城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緊裹大衣,感嘆沒想到北京的天氣和他老家芝加哥一樣冷。
中、美、歐三地氣溫的差異和人們的感受,似乎預示著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各方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看法也難以一致,至少在科學界是如此。
事實上,全球范圍的平均氣溫在1998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值后再也沒有出現新的紀錄,這是德國基爾萊布尼茨海洋科學研究所著名的氣候研究專家馬杰布·拉夫提得出的研究結論。地球的氣溫從20世紀70年代直至90年代末平均增加了0.7攝氏度,之后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拉夫提的計算機氣溫曲線圖顯示,最近的10多年,全球的平均氣溫基本上處于一個平臺的位置,沒有明顯的增加。拉夫提稱:“地球變暖處于一個暫停狀態并不奇怪,不可能年年出現新的紀錄。”
英國哈德利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爐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支持了拉夫提的觀點。這份報告顯示,從1999年至2008年,全球平均氣溫僅增加了0.07攝氏度,而不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中所說的0.2攝氏度。如果加上厄爾尼諾和拉尼拉兩個氣候影響因子,實際氣候變化接近于零,相當于停止狀態。這份報告也指出,世界各地區的氣溫變化差異還是很大,例如極地的氣溫增加了近3攝氏度,這也是導致極地冰川加速融化的原因,但在北美、西太平洋和阿拉伯半島地區氣溫卻在下降,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略有上升。
通常媒體在報道氣候變化方面,喜歡報道極地冰川正在消融,并由此導致海平面上升,進而可能產生一連串災難的恐怖后果。事實上,極地冰川融化并不代表整個地球變暖,全球氣候變化監測網共由517個氣候觀測站組成,每個觀測站在地球上都是很小的一個點,必須利用大型計算機對整個觀測區域進行計算。另外地球上還存在許多氣候觀測盲區,例如覆蓋面很大的南北兩極只有約20個觀測站。哈德利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將極地的氣候變化視為全球的氣候變化是不客觀的。
拉夫提表示:“我們必須公開地說明,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度增加不會接二連三地創新紀錄,而是存在自然的上下變化。”將個別地區的氣候現象,如馬里的干旱、中美洲的颶風作為普遍意義的氣候變化例子是不合適的。拉夫提指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太多地主觀推測氣候會一直上升,而事實上氣候是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甚至氣候變冷也很正常。他稱一些研究氣候變化的專家喜歡用計算機模型預測百年以后的氣候變化情況,卻不敢或無法預測10年以后的情況,因為這樣的研究沒有風險,就像算命大師一樣。
拉夫提認為,自然因素是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海洋洋流規律的變化、太陽活動周期以及火山噴發對氣候的中期變化起決定性作用。例如1991年6月的皮納托博火山噴發,使全球氣溫下降了0.5攝氏度。最近10年人們很少聽到太陽黑子活動的消息,是因為太陽活動周期處于低潮,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認為,太陽活動是影響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海洋研究專家,拉夫提注意到太平洋較冷的底層洋流向赤道移動的現象增強,這也可以解釋赤道附近氣溫有所下降的原因。拉夫提稱,如果太平洋底層洋流確實是減溫因素,在未來的10年內,全球氣候還將保持相對穩定狀況。
在德國眾多的氣候研究專家中,拉夫提算是一個非主流觀點的專家,大部分的專家還是支持IPCC報告的觀點,深信全球氣候確實是在變暖,而且人類活動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參與編寫IPCC報告的德國波茨坦氣候變化后果研究所專家拉姆斯托夫甚至和拉夫提打賭2500歐元,稱自己一定會贏。對此拉夫提表示拒絕,稱:“我們是科學家,不是玩撲克游戲。”(本報柏林11月23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