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寒流過后,2008年深冬的北京終于迎來了久違的雪花。對于中國北方很多地區來說,“銀裝素裹”的冬天已經越來越少,對此最為焦慮的是一些滑雪場的經營者和滑雪愛好者,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滑雪運動的存亡已經受到嚴峻考驗。
人工造雪已大規模取代自然降雪
幾天前,吉林省長春市蓮花山滑雪場舉辦了“CCTV冰雪系列”世界杯滑雪空中技巧比賽。記者采訪時得知,為了維持雪場內有足夠的積雪,幾臺大功率造雪機24小時不間斷地向空中噴射雪花。其實,在比賽的第一天,天公作美,還下了一場中雪。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趙英剛介紹,由于自然降雪量越來越少,在滑雪季節根本無法滿足滑雪場的耗雪需求。另外,隨著環境的改變,現在自然降雪的質量也出現變化,以往形狀規則的雪花變成了不規則的雪粒,達不到滑雪場的用雪標準,這都給滑雪場的用雪制造了困難。
趙英剛說,現在,我國東北地區冬天的氣溫還是符合滑雪場要求的,但自然降雪量卻逐年稀缺。著名的亞布力、北大湖等滑雪場,早些年主要依靠自然雪源,但現在卻基本要靠人工造雪來滿足。
與東北地區相比,近10年來發展起來的、主要位于北京市周邊的華北地區滑雪場,已經明顯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縮短的雪季已經威脅到滑雪場的經營甚至生存。
據北京某滑雪場負責人介紹,北京入冬的時間越來越晚,開春的時間卻在提前。由于滑雪愛好者多以氣溫高低或是否降雪作為滑雪季開始的標準,暖冬的跡象越明顯,滑雪場的經營就會越困難。據這名負責人介紹,現在,北京周邊的滑雪場每年12月以后才能迎來客流高峰,第二年農歷春節過后,客流即開始大幅減少。對于投資在數千萬元以上的滑雪場來說,每年僅兩三個月的旺季遠遠滿足不了運營需求。長此以往,一些滑雪場可能只有選擇關門大吉。
氣候變暖開始威脅滑雪運動
對氣候變暖感到擔憂的不僅是滑雪場,在中國第一位滑雪冬奧會冠軍韓曉鵬看來,氣候變暖可能導致滑雪運動走向衰亡,而這絕對不是滑雪愛好者愿意看到的。
本月初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一些世界著名滑雪運動員聯名簽署發表了一份倡議書,表達了他們的憂慮:“從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到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從美國的洛基山脈到美洲中部的安第斯山脈,全球性變暖意味著溫暖的冬天和少量的降雪。作為滑雪愛好者,我們意識到我們摯愛的滑雪運動正面臨威脅。”
這些著名滑雪運動員希望各國政府加強環保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力爭緩解全球進一步升溫。
這可能是由世界體育界人士發起的旨在促使人類重視環保的最強呼喚。韓曉鵬表示,滑雪愛好者可能是對自然環境變化最敏感的一群人,再沒有哪項運動能像滑雪這樣面臨全球變曖的威脅。因此,滑雪運動員對環保問題也最為關注。韓曉鵬說,自己在國內外參加各項比賽時,總是密切關注各個滑雪場在環保措施上是否有獨到之處。國外有些滑雪場在雪道兩邊種植大片樹林,讓韓曉鵬印象極為深刻。而國內的傳統做法卻是砍伐掉樹木,讓雪道周邊有較多的開闊地。
滑雪場成了“環保殺手”
滑雪運動一方面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一方面又因滑雪場的高能耗、高污染而飽受詬病。
隨著人工造雪的大范圍使用,滑雪場也就成了用水、用電大戶。據統計,北京一座大型滑雪場每年使用地下水5萬到10萬立方米。據此計算,北京周邊十幾家滑雪場的年用水量相當于4萬到5萬人口的生活用水量。一臺造雪機每小時耗電約30度,一家滑雪場少則擁有三四臺、多則有四五十臺造雪機。現在,滑雪場幾乎在整個滑雪季都要依賴人工造雪。因此,用電量十分驚人。在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在倡導節能減排的今天,滑雪場幾乎成了“環保殺手”的代名詞。
不過,在趙英剛看來,科技的發展將促使人工造雪技術更趨環保,社會的進步也將使得滑雪場在建設和運營上更加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最關鍵的是,滑雪運動追求的正是“適應環境、回歸自然”的理想,“不能因為滑雪場的運營還有待完善,就給滑雪運動定性,給它貼上破壞環保的標簽”。
實際上,滑雪運動是全球自然環境惡化的受害者而非制造者,在滑雪場主要依賴自然降雪時,并不存在過度消耗水、電等破壞環保的問題。相信所有滑雪愛好者也盼望看到,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減緩,全球氣候能夠逐步恢復正常,滑雪運動也將重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追求。
本報北京12月23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