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0日三天,記者奔波無錫、常州等地采訪發現,今春,面對極有可能繼續大規模暴發的太湖藍藻,江蘇已積極行動起來,啟動應急預案,全力以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藍藻暴發不演化成水危機,確保飲用水安全)。
專家預測,今年藍藻仍會“大暴發”
“2008年夏季,太湖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8日,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在無錫向大家發布了國內著名湖泊專家學者經過深入調研分析后作出的預測。
專家認為,隨著太湖全湖營養鹽濃度不斷升高,2007年藍藻水華初暴發的時間較2004年提前近2個月,水華面積也不斷擴大。目前,太湖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這是污染長期積累形成的生態結果。太湖湖體內營養鹽濃度長期全年在較高水平波動,即使完全切斷外源污染,只要溫度、水流、光照等條件適宜,藍藻水華就會大規模暴發。
專家預測:“2008年夏季太湖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暴發強度和頻率不會比去年低。”
直面太湖“藻情”,積極防止“演化”
去年5月底發生的太湖藍藻水污染事件,給江蘇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記。轉年,進入4月,太湖,又到敏感時分。
江蘇對此高度重視。4月3日,省委書記梁保華作出批示,“要協調有關方面,完善多層次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落實應急預案,加快推進治太工程建設,防止藍藻暴發演化成水危機,任何情況下都一定要確保飲用水安全。”羅志軍省長也先后兩次召開會議,對“兩個確保”提出明確要求。
記者注意到,這幾天,圍繞“太湖”的動作不斷:8日下午,無錫,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匯報會甫一結束,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又“連軸進行”;9日一早,南京,省環保廳召開“太湖”專題廳務會;當天下午,常州,太湖地區省、市、縣三級環境執法緊急會議開始部署污染企業大排查;10日,省環保廳環境執法人員兵分六路,分赴蘇、錫、常各市縣,開始對太湖流域國控、省控污染排放企業及污水處理廠的環境管理狀況進行拉網式排查……
“治太”行動,必須打破“基層板結”
8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宣布,從現在起,立即啟動省、市、縣三級應急預警機制,落實各項應急措施:加大調水引流,鐵腕控源截污,組織打撈藍藻,增加監測頻次;同時,還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強調水引流工程建設等。
而如今決策層尤其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相關地區、有關部門如何將省里的決策部署真正落實到位,化為主動自覺的“治太”行動?
前不久,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對我省太湖地區的部分工業企業和污水處理廠進行了抽查,發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問題。在張力軍副部長看,“抽查中暴露的問題也反映出省市對太湖治污的部署,具體到鄉鎮、到企業還沒有真正落實,還沒有變成全民的自覺行為。”
事實上,很多政令行為都存在“中層梗阻”和“基層板結”現象,打破它的途徑,仍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省環保廳派督察小組分赴一線,進行拉網式排查的方法,便是一種“一竿子插到底”的嘗試,顯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震懾。類似于此的做法能不能更多一些呢?(杭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