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在實際操作上很難實現。”針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日前聯合發布的《關于民營成品油企業經營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國石油業國際產業投資聯盟秘書長、國家能源金融體系課題負責人崔新生認為,“這只是高層為實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作承諾而發出的一種呼吁。”
促銷售市場競爭的是,我國政策在銷售方面是一種開放姿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鐘瑚認為,《通知》顯示了國家推進石油產品市場改革的趨勢,促進石油市場的下游成品油市場向民營企業開放。“石油產業不能從產到銷一體化壟斷。銷售這一環節將來肯定要形成競爭態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及優勢。”
《通知》提出,中石油和中石化兩集團今后有責任向非兩集團的民營油企供油,條件是供需雙方須簽訂長期供貨協議的條款。對此,吳鐘瑚認為,如果民營油企沒有穩定油源,不利于保持市場競爭。因此簽訂長期供貨協議有利于保證銷售商油源的穩定,從而促使市場競爭具有長效性。
但吳鐘瑚也提到,“油源還是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手里。”
盡管現在還難以斷定《通知》將對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產生何種影響,但吳鐘瑚預測,有可能因銷售環節向市場轉移,從而推動兩集團的內部結構整合。
實際問題難解決
“《通知》涉及的都是老問題,只是政策導向,沒有操作細則。”崔新生強調。
他認為,“政策粗的太粗,細的太細。”《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向民營成品油企業供油,但沒有制定操作細則,也就無法保證實施。而《通知》同時又規定,“對民營批發企業向其所屬加油站和已簽約加油站以外銷售的,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公司可以相應核減供油數量”,這是對具體的市場交易行為作出規定,顯然“過細”了。
“市場交易行為是發改委控制不了的。”崔新生介紹,簽訂長期供油協議的條款對現在已成規模的民營企業沒有影響,因為民營油企和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之前已經有約定俗成、或明或暗的協議存在,已經有良好合作關系。“如果沒有這些約定俗成的協議,民營成品油企業活不到現在。”崔新生如是說。
崔新生認為,現在的民營成品油企業全面陷入困境,技術改造、環能要求、成本加大以及油源無保證等因素,使民營油企的生存環境壓力日增。而之前四處呼吁,力推《通知》出臺的,是非銷售終端的貿易商,他們的目的是謀求中間差價,“而來自貿易商的市場信號并不準確”。
“《通知》對中石化、中石油兩集團沒有影響,對民營油企沒有用處。”崔新生說,目前民營油企的要求是石油產品市場上下游分開,形成分層開放的市場環境,但現在還是條塊分割的市場。
根源在定價機制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的觀點與崔新生不約而同:“《通知》還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都是把原有的問題再講一遍。”
林伯強指出,目前民營油企無穩定油源的根本問題是成品油的價格機制。由于成品油“批零倒掛”現象仍然存在,中石化、中石油兩集團不可能賠本供油,即使雙方簽訂長期供油協議,也很難保證民營企業有長期油源,“這些問題,光發文件是沒有用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品油價格的定價機制是關鍵。”林伯強認為,國家應改革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政府不要控制油價,而是通過補貼低收入人群等手段進行調控。這樣使成品油市場價格上升,兩集團向民營企業供油有利潤空間,才會積極供油。
這與崔新生的觀點再次不謀而合,“有批零倒掛的存在,民營油企油源就沒有保障”。
同時,林伯強推測,《通知》對促進石油產品市場競爭的影響不是特別大,相反,有可能會加快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收購地方民營成品油企業的步伐。
崔新生對成品油市場的未來并不樂觀。他認為,加油站銷售系統內油量并不短缺,但不暢通。目前,沒有油源的是無批發資格的小加油站,他們是真正的弱者。
“簽訂長期供油協議是發改委的一廂情愿,別指望會對現狀有所改變。”崔新生對民營油企的未來表示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