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企業進行境外投資,國家外匯局將取消全國境外投資用匯規模限制,企業投資境外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外匯政策支持。面臨國內產能過剩、能源緊缺的中國企業,紛紛開始了各自的境外征程。
資源緊缺促使企業“走出去”
“油荒”!“氣荒”!!“能源緊缺”!!!
在這樣的背景下,擺在我國能源企業面前的,不再是要不要走出去的問題,而是怎樣盡快“走出去”。
目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在進行對美國、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的系列訪問。專家認為,這次訪問有助于加快我國能源企業“走出去”步伐。
石油企業扮演主角
雖然國家電網公司將在哈薩克斯坦建設大型火電項目,山東兗礦已在澳大利亞買了一個可采儲量1.3億噸的煤礦。
但是由于發展“煤變油”產業的經濟成本過高,短期難以普及。專家認為,未來5年,三大石油還將承擔為國家進口資源的主要責任。
根據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秘書長趙志明為上海證券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權益儲量接近5000萬噸。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為3500萬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為1000多萬噸;其余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所有。
對外依存度繼續擴大
中國石油天然氣規劃總院院長王功禮認為,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2020年我國原油消費量將達到4.5億噸,而國內生產情況并不樂觀,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逐漸拉大,至2020年可能超過50%。
造成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的首要原因是我國境內的可采原油和后備儲量日益匱乏。但是從國際資源分布狀況來看,東歐、非洲、中東的儲量相當豐富。著名經濟學家陳淮博士認為,全球石油不是短缺,而是過剩。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有機會。
需做到兩個“多元化”
專家認為,發展“走出去”戰略還需做到兩個“多元化”:第一是來源多元化。目前,我國石油進口的一半來自于中東地區,四分之一來自非洲,其它來自俄羅斯、中亞和越南等地。原油進口過多集中在中東,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能源基金會副主席楊富強認為,未來的比例應該調整到中東45%,俄羅斯15%,中亞10%,非洲20%,南美5%,其它地區5%。
第二是運輸多元化。趙志明透露,未來5年,我國有望增加三條跨國原油管線,分別是中哈管線、中俄管線和中緬管線。其中中緬管線方案尚待落實。(記者 李雁爭)
民企海外找油取得進展
據新華社電 由“中國石油業國際產業投資聯盟(中國石油產業投資基金)”倡導和推動的“股權換油源計劃”最近在印度尼西亞、中東地區獲得了六個石油區塊,總價值達4億多美元,這標志著中國民間力量在海外尋找石油資源的努力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投資聯盟由民營企業構成。據該投資聯盟董事主席崔新生介紹,這六個區塊中的四個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兩個在中東,相關具有法律效應的協議已經簽訂。
業內人士說,這些海外石油區塊生產的石油將作為份額油被運回國內,這將極大改善我國石油供應、提高石油安全。
在“股權換油源計劃”下,石油生產國以本國的石油區塊作本金,加入在香港注冊的“中國石油產業投資基金”。基金將對其注入的石油區塊進行運作,所獲利益部分將被用于這些國家公共事業和市場化建設。
聯合國官員表示 中國將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
“中國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在17日舉行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論壇上,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投資司司長卡利爾·哈達尼作出了這一大膽的預測。
卡利爾·哈達尼認為,中國實施的“走出去”戰略以及中國國資委在2010年前培養30至50個國際性企業的決心,都將使中國對外投資的步伐加快。哈達尼表示,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在中國設立“投資促進會”辦事處,希望獲得中國的對外投資。
中國已經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有利條件。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東榮在會上指出:“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國家外匯儲備充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這些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基礎條件。”
在外圍上,中國已經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簽署了多方面的雙邊自由貿易協議,與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建立了緊密的經濟關系,中國對外投資還面臨著新的來自發達國家的機遇。這必將促進中國的對外投資進程。
此外,“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中國遭受越來越多貿易摩擦和損失,企業走出去也不失為規避各類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有利選擇。”李東榮說。
■資料鏈接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四次熱潮
1986年以來,中國掀起過四次對外收購的熱潮。
1986年至1996年,中國企業小規模投資海外企業,只是小規模投資而不是擁有者。
1997年香港回歸后,很多資金流向香港,投向大型香港企業。
第三次熱潮始于2000年,中國公司紛紛將合資公司中的國外合作伙伴的股份收入囊中。
現在,我國正處于第四次并購熱潮,這次熱潮和前一次有所重疊。中國目前的海外并購主要集中在能源、礦業、電子、電信和計算機行業。(記者 薛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