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設想二
核心學科外 學生自選考試科目
“可以適當減少一些考試科目”,華西中學校長胡齊鳴認為,“減少科目”的高考形式,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即學生自選考試科目。
胡齊鳴稱,近些年來,我國雖然也一直在鼓勵和實施分省命題,但大多模式仍是“3+X”,“X”往往包含了三個或三個以上學科,這對學生來講負擔還是過重。歐美國家在中學階段,會規定學習的核心學科,將其作為高考的必考科。除核心學科,學生們則可以憑自身的水平、能力以及興趣再至少選擇一個或若干個其他學科參與考核。
至于核心學科,胡校長認為,語文、數學毋庸置疑。他介紹稱,歐美國家,除語數之外,核心學科還包括一門“科學”學科。“文理六科沒有孰重孰輕之分”,在胡校長看來,文理六科各具專業性,不適合統一裁剪任何科目,應該讓學生自選興趣科目專攻。
設想三
語文+數學+大綜合+專攻學科
四川省中學特級教師、樹德中學歷史老師郭子其認為,“減少科目”,不應裁減掉某一學科,而是學科重組后而產生的科目減少。在他看來,可能性較大的一種方案是:語數兩科,加上文理六科降低難度后的大綜合科目,再加上學生自選的一門專攻學科。
“這次的改革方向很符合人才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需要”,郭子其認為,學生既要減輕負擔,同時也要全面發展。因而大綜合的設置很有必要。當然,6科綜合后,各科難度必須降低,這樣就普及了學生知識的全面性。與此同時,為了突出重點,除了語數兩門重要學科外,學生需有一門專攻學科,讓每個學生有針對性地發展。
另有觀點
只在形式上糾結
難破應試教育困局
在成都高中老師、校長們熱烈探討各種減少高考科目方案的同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卻認為,只是在考試科目、考試形式上做改革調整,將很難打破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緩解社會的考試焦慮。公眾關注的焦點應集中在《決定》中提及的“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等改革上。
熊丙奇表示,我國過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從7門到6門,再到3+X,可應試教育的局面未有改觀,再單純談減少科目,很難讓高考改革起到效果,公眾和教育部門需關注的是高考的系統化改革。
他認為,目前高校在錄取時還是按單一的分數從高低結合志愿投檔錄取。這種唯分數的錄取方式,必然導致應試教育。而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就是實行“考試、招生相對分離”,簡單地說,就是中學自主教學、考試社會組織、大學自主招生。
按照這種招考模式,中學才能擺脫考試指揮棒,自主設置課程,不考慮分不分文理科,也不用考慮哪些科目高考考或不考,就實行學分制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未來學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及課程難度,喜歡文科的多選文科課程,喜歡理科的學生多選理科,在學生升學時,用統一測試的成績、中學學科學習成績申請大學,大學結合這兩項成績以及面試考察錄取學生。 成都商報記者 王垚 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