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聚焦農村孩子漫長上學路:師資短缺致學校無序撤并

2012年08月14日11:0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上學 師資 農村小學 農村孩子 意見 農村基礎教育 學校校長 農村學生 楊東平 家長

農村孩子上學路何日不再漫長

農村孩子上學的路有多遠?各省制定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標準》雖然不盡相同,卻大多有這樣一句話:“原則上每0.5萬人左右設一所完全小學……平原地區小學的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2公里(不含寄宿制學校)。”

而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湖南省溆浦縣龍潭學校校長彭城說:“我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路上需要走1個小時。”記者又詢問了一些農村小學負責人,發現情況不是個別的。

近日,教育部發布《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意見》),嚴禁隨意撤并農村小學,嚴格規定學生路途時間并提出了相應措施。這些舉措能否縮短學生的上學路?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上學路為何越來越長

“義務教育是為了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教育,上學距離遠,兒童體力不支,就會存在安全隱患,間接加大學生流失輟學的可能性。”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

但遺憾的是,在過去幾年,學生的上學路總顯得有些漫長。原因何在?

“農村小學十年減少一半。”在去年底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我們的農村小學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

學校數量越來越少,學生的上學路自然就越來越遠了。

專家分析,學校和生源數的減少、家長的需求提高是主要的原因。資料顯示,全國6—14歲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從2000年的2.05億減少到2010年的1.58億,減少了4700多萬名學齡兒童;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2010年隨遷進城讀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約1200萬名——除了人口自然減少之外,又走了一部分;而家長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則在不斷提高——農村學校的規模小了,老師就少了,家長擔心質量難以保證,也導致了學生向城鎮學校流動。

楊東平指出,還有另一種原因導致農村學校越來越少——無序的撤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方在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中過分強調規模效益、教育質量;就近入學的概念被極大地模糊和丟棄了。許多地方更提出‘學校進城’的口號,從‘高中進城’發展到‘初中進城’,甚至小學也要進城,在縣城建‘教育園區’。學校的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也離農村越來越遠。《意見》旗幟鮮明地堅持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的原則,叫停無序和過度的學校撤并,是非常必要的。”楊東平說。

農村孩子如何上學

農村小學的孩子們如何上學?“就我們學校來說,大部分學生路途較遠,但是目前交通情況還不錯,很多家長騎摩托車接送孩子。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我們讓高年級的孩子帶低年級的小朋友走。”長期在農村學校工作的彭城這樣回答。

湖南省炎陵縣魯坑小學校長馬安健說:“基層學校資金比較困難,校車條件不好,加上農村路況差,我們建議家離學校近的學生盡量不要乘坐校車。實在有特殊困難的高年級學生,有的會安排寄宿,但大多仍以走讀為主。家長不能來接的,我們會讓老師陪著孩子們一起走。”

彭城說:“學生上學遠,會出現兩個現象:一是一些年紀小的寄宿學生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出現一些意外的狀況;二是大多數家長不放心,選擇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農村年輕勞動力更少了。”

針對這些情況,《意見》都有涉及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楊東平分析說:“由于我國各地人口、地理差異大,如何科學設定‘就近入學’的標準一直是個難題。這次征求意見稿提出的標準,是學生每天上學步行或乘車的時間不超過40分鐘,這比硬性規定學校的服務半徑更為靈活和便于操作,是一個實用的指標。當前,各地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的問題主要是建設寄宿制學校。《意見》對此提出明確要求,重申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其實,學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家庭、社區和鄉土之樂,也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根本問題在師資短缺

楊東平認為,《意見》中提到的“根據實際需要保留和恢復必要的村小、教學點”,觸到了問題的要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普九’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校點下移,廣設村小和教學點。今天要鞏固和提升農村基礎教育,仍然需要辦好必要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楊東平說。

但是,是不是增加學校數量就能解決問題?彭城說:“如果能增加教學點,當然是最好的,但是我擔心的是師資不足。據我了解,很多教學點撤并的根本原因不是學生減少,而是師資欠缺。尤其是近幾年小學就開英語課了,而在鄉村小學,英語教師實在少得可憐。”

馬安健告訴記者:“真正的師范生愿意來村小的很少,有的學生看到進村的路就不愿意來了。而且到市、縣里教書也算在基層,不少師范學生更愿意留在那里。”

彭城認為,如果能在幾個村莊中間辦一個聯合學校,大家把師資和學生合并起來,“學生上學的路能更近一些,老師也能更多一些。”

“我希望能多招來一些教師。比如,按政策我們現在只能招大學生,但是大學生又很少能來。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如果愿意來,我們也希望能破格錄取。我了解過一些基層學校,大家情況大抵相似,教師的數量在理論上是充足的,實際上不是這樣。比如我們學校,每年因退休、傷病減員有30、40個,但只能招考進來十幾個教師,教師的總量不斷減少,學生的數量又在上升,因此會出現一些矛盾。如果師資的問題解決了,相信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彭城最后說。(記者 姚曉丹 通訊員 郁 龍)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