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90后讀大學了”、“90后求職了”,媒體上常見這樣的“新聞”。聽起來煞有介事,仔細一看原來并不稀奇,無非是一群年輕人,到了上大學的年紀去上學,念完大學找工作而已。
然而,這群青年就是因為出生在“90后”,便被貼上標簽,仿佛他們有些不一樣。有什么不一樣呢?看看相關文字,大概是有不少年長者認為這一代孩子,嬌生慣養眼高手低,自立不夠不懂和諧,所以總是拿著狐疑、責備乃至挑剔的眼光來點評他們成長。幾年下來,居然小有所成,把“90后”弄成了一個標簽,而且是負面的標簽,或者起碼不是正面的吧。
不消說,長者們談論“90后”時,多數時候也很不滿意,隱隱含有“想當年我們如何吃苦現實,看現在一代不如一代”意思———這倒和魯迅筆下毫無原則地感慨今不如昔的九斤老太頗為相似。
所以本來職場中常見的現象,到了大大小小的九斤老太嘴里,就上綱上線,有幾個年輕求職者說要求工資高,要發展空間,于是新聞就說“‘90后’有個性,重發展空間”;有幾個仿佛不太認真不太恭敬,于是就有新聞說“工作無所謂,‘90后’讓用人單位頭疼”;又有幾個說找工作時注重假期,于是媒體說“‘90后’就業觀念轉變,要錢更要休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說實話,且不說這些報道有如盲人摸象,就是看這些要求,有了部分自由選擇的十幾年來,哪一代人找工作不都是如此,難道是“90后”的獨特個性?
當然,“90后”肯定有自己的特點,只不過不是上面所說的這些,也不是很多九斤老太們發現的“驚訝”。我以為,如果真要說什么幾零后,那么“90后”作為一個整體,特點在于他們是在一個全新的通訊技術時代成長,信息擁有量和對信息的判斷分析,遠遠超過九斤老太們在這個年齡時的水平。
說實話,目前把握社會資源的年長者,大可不必如九斤老太一樣忙著給他們貼標簽,而是應該想想,如何能讓這些年輕人的才華在工作中發揮———最令人害怕的,莫過于朝氣蓬勃個性十足的年輕人,自己創業艱難百倍,而一旦進入單位,很快就被同化。
當然,對于那些沒有上大學而早就自食其力的“90后”,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只不過媒體還沒來得及關心罷了。錢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