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孩子摔了,你們負責嗎?——
多少學校不得不“安全當頭,足球靠邊”
“我家孫女手還不知道會怎么樣,學校難道不負責?啊?”暴怒的咆哮過后,一陣噼里啪啦摔東西的聲音。這一幕發(fā)生在寶應泰山小學的校長室,該校的女足隊伍已經(jīng)連續(xù)幾年獲得了縣長杯冠軍。然而,太多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踢球了。為成績計,為安全計。記者正好就碰到了這一幕:例行跑操,小孩不小心摔倒,手腕似乎出了問題。老師手忙腳亂送孩子去醫(yī)院,而家長們,則來到校長室討要說法。一陣大吵。
泰山小學的女足教練徐嶺對記者說:“我們搞足球困難,第一,沒時間,只能利用放學后的一個小時,這樣還是被看做耽誤了很多孩子‘回家學習’的時間。足球是個長期練習才能出效果的項目,不練怎么能提高?第二,就是安全。不解釋了。誰不愿意把中國足球搞上去啊?誰不愿意從小就將苗子帶好啊?但真的,很難。”
在實驗小學的體育辦公室,體育老師們也持同樣的看法。“那些家長有多少愿意讓孩子踢球的?孩子們那么嬌貴,踢球多苦啊,多花時間啊,還不安全。”實小是寶應眾小學中足球項目標桿,老教練吳磐享譽縣內,是足球界和教育界的楷模。平心而論,目前實小的足球運動開展依然非常不錯,但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
當記者趕到另一所足球項目傳統(tǒng)學校桃園小學時,好幾個班級的孩子正在上體育課,但足球場亦無人踢球。邵校長對記者說:“足球我們一直都沒停,搞足球的老師們下了很大功夫,但阻力確實大。孩子學業(yè)壓力重,又經(jīng)常磕磕碰碰,不僅僅是家長,就連有些班主任都反對孩子踢球。”
放學了,三所小學大門口的景象出奇一致——黑壓壓,擠滿了接孩子的家長,他們的眼里滿是關愛。孩子,是他們的命根和希望。足球?不是。
來自基層教練的聲音
“應試教育和足球,絕對不兼容”
一個小朋友看到記者的鏡頭,朝著記者笑。于是,記者和他產(chǎn)生了如下對話:
“小弟弟,跟哥哥聊聊好嗎。你喜歡足球嗎?”
“喜歡!”
“經(jīng)常踢嗎?”
“不。”
“為什么呢?”“……”還未回答,他已經(jīng)被同伴拉走了。但,這個問題似乎也不用回答了。早已有了答案!
沒有出路,何以踢球?
那些從小練球的孩子,若踢不上職業(yè)隊,他們的出路在哪里?
這個問題,也是最讓郭錫春感到痛心的。郭錫春是寶應縣輸送到省中心體校足球隊的第一人,二十年來,他對于寶應足球的推動和發(fā)展,付出了太多心血。
“高考指揮棒不改,高校招生的政策不深入改革,孩子踢球,沒有出路。”郭錫春向記者舉例:“人家日本足球為什么現(xiàn)在發(fā)展那么好?他們對青少年是如何培養(yǎng)的?在日本,根本就不用考慮出路問題,人家的政策鼓勵踢球。而我們的應試教育,根本和校園足球不兼容。要到了大學,才能安心踢球。可是人到了大學,還有什么可塑性?”
“現(xiàn)在我們基層足球,什么都缺。沒教練沒資金沒政策,三無。孩子出路也難。試想,如果每個從小踢球的孩子,最后都能上大學受教育,家長們肯定趨之若鶩。高校特招是個口子,但保障運動員的權益,這個口子應該繼續(xù)放寬。當然,我手下的孩子,文化課絕對不能放松。”郭錫春說。
郭錫春帶的87、88年齡段的縣隊球員,后來很多都上了大學,不少是文化課和高水平雙優(yōu),南大、南航、南理工都有。在小學的時候,他為了孩子們以后的出路考慮,就不放松對孩子們的文化課要求。踢球、上課,兩手抓,“落下”的課,一定要補回來。那時候請名師給孩子們補課,郭錫春毫不含糊。“一節(jié)課50塊,在那個年代真不算少了。我都是自掏腰包。”郭錫春說。
而那批球員談到郭教練,同樣心懷感恩。在張凱的記憶里,郭教練對孩子們就像父親對兒子一樣,嚴苛卻充滿慈愛。“大肚子一挺,碼表一戴——我們就知道,完了,又要跑10圈了!”說到郭教練,張凱忍不住笑了起來:“風雨過后是彩虹。一般訓練課一完,他自掏腰包,給我們買水喝。出去打比賽贏了,請大家吃頓好的,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