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新網4月26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發表社論說,清華大學百年史未嘗不可視為中國百年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歷程的縮影。大學生質量下降等等是中國高教當今面對的主要問題。胡錦濤日前在清華百年校慶講話中,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國高層已經意識到要解決問題,必須讓高教擺脫羈絆。
文章摘要如下:
海峽兩岸領導人胡錦濤和馬英九,前天不約而同地出席了分別在北京和新竹舉行的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各自就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大計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馬英九則強調推動大學校園國際化及把臺灣建設成東亞高等教育中心。
在風風雨雨中走過百年的清華園,既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過程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加上它是“庚子賠款”的衍生產物,從誕生之初就有了濃郁的國際色彩。換言之,清華大學百年史未嘗不可視為中國百年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歷程的縮影。
“庚子賠款”是清政府在1901年9月7日與西方11國簽訂的《辛丑條約》中所規定的賠款,原以白銀為單位,但西方列強卻要求折成黃金償付。這對中國是極其不利的。1904年底,清政府令駐美公使梁誠與華府交涉,梁誠在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談判的過程中,捉住海約翰承認“賠款原屬過多”的失言大作文章,據理直爭,終于促成美國同意退回庚款,并指定作為興辦教育專款,避免貪官污吏中飽私囊。
美國在1909年和1926年兩次退款之舉影響深遠,英國、荷蘭、意大利、日本等國先后同意部分或全部退回庚款,而且都堅持用于教育與文化事業。“庚子賠款”竟成了為中國現代化培養人才的“辦學專款”,還成了中國與外國進行國際合作的范例,并在這個過程中促成了中國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清華大學就是清政府于1911年利用美國庚款興辦的一所文理商兼備的綜合大學。百年來,它為中國培養了無數個在各個專業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的重要人才。而這一切之所以能成為可能的關鍵,就在于清末完成了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為中國的教育制度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1949年后,海峽兩岸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臺灣大學保留了繼承自大陸時期的側重通才教育的歐美高教模式,中國大陸大學則采用了重視專才教育的蘇聯高教模式。中國大陸在1952年開始的院系調整,為影響至今的蘇聯模式奠定了基礎。蘇聯模式雖然可以集中國家資源,迅速培養大批高度專門化、專業狹窄的“現成專家”,卻有其明顯的弊端。而其最大弊端就在于教學與科研、專業與基礎脫離,造成學校與社會相脫離的嚴重的理論脫離實際傾向。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高教就設法開始矯正蘇聯模式的弊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至今還沒有完全克服。
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努力,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大為增強,其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可是,在以知識型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中國若無法在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自主創新方面有所突破,或者說在這個方面有足夠的量,那么始終只能受制于像美國這樣的科技創新大國。中國國務院去年7月正式確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顯然是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大學的研究隊伍和企業的研發人員。中國的研究隊伍近年來確實有所增加,也拿出了一些引起國際重視的研究成果,但總的來說還是偏弱。
如供過于求的研究生,加上1990年代開始同樣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而開展的大學本科擴招,不僅為中國社會輸送了許多總體質量受到質疑的多余大學生,還使得許多大學因為擴建而面對財務危機。
大學負債累累,大學生質量下降,就是中國高教當今面對的主要問題。胡錦濤前天在清華講話中,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顯然就是有見于此,要設法加以解決。
其實,中國高層已經意識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讓高教擺脫行政的羈絆,讓大學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更要有學術自由和寬松的學術環境。國務院的《綱要》和胡錦濤的清華講話,都涉及到這些方面,問題只是如何去落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