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不該將明天賭在虛無縹緲的“畢業生薪水排行榜”上
中國青年報:去年10月,您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時說:“我稍作分析,成績頂尖而愿意選擇北大中文系的,大都是大城市的孩子(如北京、上海)。一是視野比較開闊,二是家庭相對富裕,故更多地考慮個人興趣而不是就業前景。”對出身于農村或中小城市、家境一般卻又對中文專業抱有一定興趣的孩子,您對他們有什么樣的建議?
陳平原:你引的這段話,是對現象的描述,而非理想設計。難道只有“富二代”才適合學“高雅而無用”的“文學”?當然不是。這牽涉到過去20年中國人對“上大學”的誤解——直接將“求學”與“致富”掛鉤。你要是問我:孩子跟你念文學,畢業后能不能拿高薪?我肯定不敢打包票。明知這不是上大學的本意,可對于窮怕了的中國人,你還能說什么呢?現在,這個階段基本過去了,實現了“溫飽”的家長們,逐漸明白大學不是職業介紹所,不該將孩子的明天賭在那些虛無縹緲的“畢業生薪水排行榜”上,而應更多考慮孩子的志趣與才華。要說學文學,小地方來的,生活感受真切,更容易體貼民生疾苦,與經典作家進行精神對話。
中國青年報:您在百年系慶時還談到,中文等人文學科正在“觸底反彈”。您作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什么?“觸底反彈”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陳平原: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的慶典結束后,許多報道以我這句話作標題。學校提醒,若引起較大爭議,我有責任出面澄清。可在接下來召開的全國重點大學中文系主任會議上,大家一致認同我的說法,可見,并非北大一家特殊。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就一直在觀察當代中國人文科的走向,從風云突變到危機四伏,到一地雞毛,再到逐漸復蘇,就這樣跌跌撞撞地走過了20年。到了2010年,依我的觀察:“在中國,‘人文學’(包括中文系)最低潮的時刻已經過去,若調整適當,是應該‘貞下起元’了。”這體現在整個社會氛圍,也落實在高考招生。今年2月17日《文匯報》上刊登《中文專業,觸底反彈》,以相當大篇幅介紹復旦、華東師大、上海師大、上海大學等大學中文系如何“走勢看好”,而理工科類高校如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也“都在著力做大做強中文系建設”。似乎此說已被公眾接納。可我必須提醒:說“反彈”,那是因此前有過驚心動魄的“滑落”,否則怎么會有“谷底”呢;而且,即便是十分有力的“反彈”,要想“重鑄輝煌”,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