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若是志向遠大,當選擇基礎性學科,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
中國青年報:社會上有兩種很流行的看法,一種認為中文系是培養作家的,另一種認為中文系“百無一用”,沒有專長。這是否是一種誤解?您怎么看待這樣的說法?
陳平原:中文系的專業訓練,對有創作才華的文學青年來說,會是很好的提升。但考慮到我們培養各種各樣的專業人才,作家只是其中之一,不該刻意強調。至于有無“專長”,就看你對“專長”一詞的理解。如果是指實用性的技能,那確實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按過去的說法,這叫長線專業與短線專業的差異。中文等基礎性學科,講究“厚積薄發”,不能拿來就用,但因其“扎實的基礎和全面的素質”,可以走得比較遠。
大學的專業設置,各有其宗旨與目標,聽起來特別切合當下需求的,往往是“短平快”——有用,但也就到此為止。若是志向遠大,當選擇基礎性學科,因知識深厚、課程廣博、探索精微,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但就求職而言,學門現成的手藝也很不錯。這就看你的志趣和能力。前者學不好則“一事無成”,后者的陷阱是過早地定型,捆綁住自家手腳,若有才華,難得施展。
中國青年報:您曾經談到過,包括中文在內的人文學科經歷過一個轉型的過程,曾經占據舞臺中央的人文學科被社會科學所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志于進入中文系就讀的年輕人應當以怎樣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學習?
陳平原:所謂“占據舞臺中心”,指的是比較能吸引公眾目光,如此而已,不含價值評判。上世紀90年代,商品經濟大潮興起后,人文學科就不如社會科學吃香了。體現在大學招生中,以文科考生為例,上世紀80年代首選“中文”,如今則首選“經管”。變化的原因,不是知識類型,也不是師資水平,而是畢業生的薪水。在歐美也是如此,學醫學法學金融,畢業后的收入,都比學文學史學哲學的高。這是整個社會需求及工作性質決定的,沒什么好抱怨。關鍵是個人志趣。切忌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因那不見得適合你的性格與才情,而且,今天熱門明天冷門,不是你能預料的。北大允許在校生轉專業(通過一定的考試),每年都有從“熱門專業”轉入中文系的,這比例遠遠超過從中文系轉出去的。我懷疑,很多考生當初選專業時,為虛名所累,不太考慮自己的能力及趣味。假如你真對中國的語言、文學及文獻感興趣,請以坦然的心態,報考各大學中文系。若無可無不可,那就隨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