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宋嵩繪
亮點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
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
——摘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難點
本報北京8月11日電?。ㄓ浾呲w婀娜)又到一年開學季,讓自己的孩子去哪里上學,成為很多進城務工人員發愁的難題,也是本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很多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專家和學者們熱議的焦點之一。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對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頗為無奈,期望值不高。他們為子女預期的人生軌跡是“中學畢業——輟學打工——掙錢養家——帶孩子打工”,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跳出這個“怪圈”。而這個怪圈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無法為孩子解決有學上、上好學這個現實難題。
有數據顯示,我國進城農民工的數量將近2億,他們的背后是多達1400萬的隨遷子女,每8個城鎮兒童中就有一個是流動兒童。這些孩子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順利融入城市文化,關乎社會和諧、教育公平。如何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群體的受教育權,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有專家指出,目前,從全國范圍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任務,主要還是由民辦學校,甚至是未獲資質的民辦學校在承擔,這從某種程度上表明“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在落實的過程當中仍存在較大困難。
針對民辦學校成為求學主選的現狀,有網友評論:“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學硬件和軟件無法與公辦學校相比,而且這些學校以私人集資為主,國家和地方財政撥款很難顧及到,無法保證其良好的硬件設備和優質的教師資源。盡管解決了一時所需,但從長遠考慮,不利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優質教育。”
而針對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在城里升學的愿望難以實現這一現實難題,也有網友評論:“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后,留城還是返鄉就讀,對于隨遷子女的父母是個兩難選擇。各地課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較大差異,教學內容難以銜接,造成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業延誤,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的升學和發展?!?/p>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學者們指出,如何解決“流動兒童的入學需求與流入地學校利益間的潛在沖突”,讓“兩為主”真正落實到位,研究制定流動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是當務之急,也是《教育規劃綱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重點。
城市需要更多“雅量”(觀點)
崇軼
十幾年前,我們大聲疾呼:給“流動的花朵”一張穩定的課桌,不要讓他們成為新文盲;進入新世紀,大批“流動的花朵”在城市里接受、完成義務教育,成為城市的“新公民”。然而,欣慰之余仍有困惑:面對源源不斷、接踵而至的孩子,城市該怎樣規劃、怎樣接納?這些孩子完成了義務教育,高中又該到哪里去讀?
在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的問題上,輸入地政府常常感嘆:解決得越好,來得就越多。可是,任何一個城市的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于是,一些不具備辦學條件的簡易“學?!睉\而生。雖然沒有在教育部門注冊,教學、師資、校舍等無法和正規學校相比,但由于收費低廉、離家較近,許多農民工家長仍很樂意把孩子送去讀書。
即使義務教育階段暫時能夠接納,但也無法解決務工人員孩子在城市中上高中與考大學。而對孩子們來說,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為什么不能在城市里繼續上學?為什么非要回到“老家”去?
家長們的無奈,孩子們的呼聲,給教育公平與城市管理帶來了亟待破解的課題。
浙江的成功之處,除了當地經濟發達、城鎮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更重要還在于政府部門的責任意識與長遠眼光,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雅量”:這些孩子的教育安置,眼前看,是讓外來務工人員能更安心工作,保障孩子義務教育權益;未來看,則是為城市繁榮穩定、發展創新儲蓄新的動力。不讓這批孩子成為“候鳥”,成為游走于城鄉邊緣的“孤兒”,其實是多贏之舉。
當然,根本解決這一問題,還有待于戶籍制度、教育均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而且,解決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不僅是輸入地的責任,也是輸出地的責任,二者之間需要更好地協調,共克難題。假以時日,相信“流動的花朵”終究會成為歷史名詞。
農民工子女七成就讀公立學校
浙江:“流動花朵”有書讀(試點)
“這里的學校比老家的強多了,不僅校園漂亮,老師教得更好。我們很多老鄉的孩子都在這里念書?!敝煨∮⑹且晃粡暮幽蟻碚憬拇蚬ふ?,去年,她把孩子送到了紹興縣蘭亭黃婆溇小學。
據統計,截至2010年6月,浙江省外來流動人口數已達1950.3萬人。伴隨洶涌的“民工潮”而來的,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難問題。與很多城市在處理這一問題時的捉襟見肘不同,浙江省不僅幫助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解決了入學難題,還實現了他們“讀好書”的夢想。
政府是先導
入學人數5年翻一番
2004年58萬人,2005年65萬人,2006年70萬人,2007年85萬人,2008年104萬人——浙江省城鎮接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能力逐年攀升。到2009年,在浙江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已超過114萬人,與2004年相比,將近翻了一番。而且,這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80%來自外省。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助學”的重要原因。從2004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到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浙江省義務教育條例》,為了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居住地接受教育的權利,浙江幾乎每年都有新政策文件出臺。
“進城務工人員是城市財富的創造者,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發展須臾離不開他們。安置他們的子女讀書,是他們及子女應享受的權益,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闭憬〗逃龔d廳長劉希平經常在各種場合強調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浙江省教育廳都把資助民工子弟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列為每年要重點抓好的十件實事之一,去年還爭取到600多畝土地指標,專項用于50所接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新建、遷建和改擴建。
各地出實招
“同城待遇”非空中樓閣
“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是浙江在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過程中堅持的原則,其目的是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能夠真正享受到本地孩子的“同城待遇”。
到2009年年底,在浙江省杭州城區接受義務教育的在校中小學生,10人中有4人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后者總量近8萬人,其中,近6萬名在公辦學校與杭州戶籍學生一起就讀,近2萬名在進城務工子女專門學校就讀。
去年9月,杭州市進一步推出了包括“一站式”招生報名機制、學費補助制度、困難“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家庭”資助體系、加大專項經費投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奔{入名校集團化發展戰略等在內的“八大新規”。
藍天學校、白云學校、陽光學校、望春學校曾經是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有名的4所民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從2008年開始,海曙區逐步停辦獨立設置的民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從2009年春季開始,海曙區符合相關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全部由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接納,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100%就讀公辦學校的目標。
紹興縣則開展了民工子女學校“整編”工作,一批私人舉辦的營利性民工子女學校成為公辦民營的非營利性學校,由財政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核撥經費。紹興縣教育局局長許義平說,他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底,率先實現“兩個100%”,即符合入學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00%進公辦中小學就讀,農民工子女學校100%實行公辦民營非營利性運作。
據統計,2009年在浙江省就讀的114.4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有82.5萬人在公辦學校(包括公辦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占比達72%。他們在浙江,不僅實現了“有書讀”的目標,“讀好書”也已經不再是夢想。(記者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