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14歲少年攜斧欲報復毆打過他們的學生、一本科生用水果刀傷及同學致其死亡、因在網上掐架17歲少年將硫酸潑向同學……
前幾天接連發生校園暴力事件令人咋舌,莽撞的舉動、熱血的少年,再次讓大家不得不重新審視校園暴力這一“頑疾”如何攻破。
被忽視的反社會人格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高定國教授指出,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體自身的原因首當其沖。在心理學上,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反社會人格。這種人缺乏同情心,沖動,有時還具有攻擊性,容易導致暴力行為。這種人格具有生理或先天基礎,需要進行及時診斷和醫治,但在中國文化中這樣的心理疾病很容易被忽視。
“當然還有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的原因。”高定國坦言,中國的教育過多強調競爭而非合作,很多孩子會把別人看做是工具、競爭對手,或者要提防的對象,而不是看做一個跟自己一樣有生命有尊嚴的人。這樣一來,孩子在被激怒時,很容易產生將對方摧毀的心理。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兒童少年心理行為研究室主任戚元麗認為,現在學生面臨更多的壓力,父母過分關注分數而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另外,孩子在幼兒時期過分接觸暴力或者受虐,就會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引發極端行為。
缺乏自我控制力導致悲劇發生
高定國教授表示,暴力本身是有進化意義的。暴力手段是人類在叢林里生存的必要法則,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感受暴力的沖動。但是為什么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暴力呢?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學會了自我控制。
學生在面臨壓力時為何轉向暴力手段?高定國教授解釋道,從最生理的層次來說,就是自我控制不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先天就在特定大腦部位有缺陷,有些人血糖耐受差,還有可能當時沒吃早飯,大腦血糖含量低。
高定國指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沒有強調對自我控制的培養和鍛煉,這樣不可避免導致學生的自制能力差。另外,學生面臨的壓力源過多,或者壓力量很大,超出了學生控制的能力,并且社會性的壓力源比如受到他人的欺負或者歧視,被他人擊敗或者嘲諷等等,都容易造成學生轉向暴力發泄。
有先天因素的暴力傾向并非無藥救
高定國表示,暴力傾向有先天的因素,但并不是說后天不能彌補的。我們給了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環境,教育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引導有先天傾向的孩子們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合理發泄挫折感,尊重他人,這些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
“學校和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是最不容忽視的。”高教授稱,家庭和學校都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即使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孩子善良、樂于助人、為人溫和,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也要考慮到社會現實是否允許。因為在某些社會環境中,這樣的孩子是會受到傷害,沒有競爭力,這是每個家長和老師都會遇到的兩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