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愧萬分的周軒硬著頭皮向同學旁敲側擊地打聽,終于茅塞頓開。
“評上這些獎學金的,除了專業第一、二名外,就是那些班干部、和輔導員關系好的同學。同等條件下,人家為什么給他,不給我,還不是因為人家為學院做了事?這些獎學金本身的限制就松,擺明了是給班干部的辛苦費,獎都是學院一手定的,即使我申請了,最后肯定也評不到我頭上。”
江蘇一所大學的大三學生白雪也因為獎學金的事情有些憤憤不平。
白雪所在的專業一個年級有3個班,每個班的第一名都評上了校一等獎學金。但是在剛剛上報的國家獎學金名單中,白雪班級里的那個專業成績“非常彪悍”的第一名敗下陣來,隔壁班的第一名榜上有名。
“還不是因為他是校學生會的部長。”白雪覺得,隔壁班的第一名專業成績不如她所在班級的,他入選的原因與做學生干部有直接關系。
原來,學校的獎學金評選不是單獨以期末考試的分數來評定,而是采用了綜合測評方式,具體公式是:學生綜合測試總成績=德育測評成績 ×20%+體育測評成績×10%+學業測評成績×70%+附加分×10%。前兩項分數基本拉不開差距,學業成績靠平時努力,所以10%的附加分成了學生暗暗使勁兒的戰場。
在學校的附加分規則規定,“負責學生會、學生科協等主要工作的或者擔任班長、團支書,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的加20分”;“在公益活動中,青年志愿者、社會實踐等各項活動中積極參與,表現突出者加5分”。這讓白雪意見很大。“‘很好地完成任務’、‘表現突出’虛得很,哪個干部得不到這樣冠冕堂皇的評價?我們總分排名一般都是零點幾分咬得很緊,光是這兩條總分馬上多了2.5分,足夠提前十幾個名次了!”
獎學金“抽成”當班費
“班主任在班會課上公開說,拿到獎學金后要交出10%作班費,誰不出也行,下次就失去評獎學金的資格。誰敢不交?”
周榮是一所知名211工程大學的大三學生,最近他經常聽到大二的師弟、師妹這樣向他抱怨。
周榮大概算了一下,他所在的學院,算上國家獎學金、三好學生獎學金和校級獎學金,一個班級一年最多能拿31900元獎學金,最少21500元,按照10%折成班費,最少也有2000元。
“學校獎學金相關規定可沒有一條是抽學生獎學金作班費的。”周榮認為學校應該建立對獎學金發放的監督機制。
同樣,這幾天,浙江某高校大四學生林天立的銀行卡里剛剛打進學校二等獎學金1500元錢,班長就到宿舍來“按照規矩”收走了150元。
“可是捐給學校的錢最后花在哪里了?”這是林天立從大二的時候就想向學校提出、但一直未提出的質疑。
“第一次拿獎學金的時候知道這個‘規矩’,感覺很奇怪,像‘收保護費’。后來知道這就是學校傳統,沒人覺得不妥,我又何苦去做出頭鳥讓人打?”他覺得“反正數目也不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武漢某高校大三學生周云的同學去年評上了國家勵志獎學金,領了5000元錢,很是開心。沒想到不久后輔導員后來找她“談話”,告訴她,榮譽要歸功于班集體對她的幫助,班上其他同學也很優秀,獎不能一個人拿著,要她交出2500元錢分給其他同學。
“我算是提前體驗了一把社會吧。”周云的同學這樣感嘆。
(為保護當事人,本文學生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