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經濟特區成立后的發展歷程
“一省兩地”——
從挫折中找到的科學發展之路 作為最年輕的省份,海南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又是經濟總量不及全國1%的欠發達經濟小省。和其他4個城市型經濟特區不同,海南擁有廣大農村,基礎薄弱,經濟落后。要在這樣一個地區實現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同時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和排頭兵的作用,其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可想而知。 過去,圍繞海南的發展方向,有過多次爭論。有的主張貿易突破,有的堅持無工不富,有的認為旅游先行。還有一些干部群眾在相當長時間里認為,海南應“吃小灶”,只要網開一面,放開“黃賭”,海南很快就可以趕上東南亞國家和臺灣地區。
海南從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伊始,似乎就注定要經歷更多的起伏。前有1985年的“汽車事件”,后有1989年的“洋浦風波”,加之上世紀90年代初的房地產“泡沫經濟”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機,使海南陷入困境之中。短短3年,房價增長4倍。帶著幾萬元“闖海”的個體戶,一覺醒來已身價百萬;一幢大樓尚未封頂,已“轉嫁”幾十次。但是,缺乏產業支撐、缺乏最終消費需求的房地產熱只能是一場“擊鼓傳花”式的游戲。1993年下半年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政策,海口、三亞600多幢商品樓工地突然沉寂下來。當時700萬人的海南,積壓房地產項目竟占全國的十分之一,455萬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長期無人問津,“爛尾樓”四處林立。1995年,海南經濟增長率從全國第一跌入倒數第一。
海南人在痛苦中思索著,海南的領導層也在反思發展之路的得失。他們從教訓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海南的發展必須結合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全國一盤棋中尋找自己的方位,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1996年新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兩地”發展戰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我國新興工業省和熱帶高效農業基地、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這一設想列入了海南省“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海南經濟由此開始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隨后,海南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特點是經濟發展主要靠技術先進的大企業的幾個點建設一批能達到環保嚴格要求的大項目, 而不是靠遍地開花的一般中小企業這個面來帶動。不與兄弟省份比速度,不接受落后產業轉移。經過幾年發展,海南油氣化工、汽車、林漿紙一體化等新型工業初具規模,熱帶高效農業不斷壯大,旅游度假勝地已經形成,生態環境繼續保持一流,走出了一條發展與保護同步、經濟與生態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省兩地”發展戰略逐步展現成效后,人們親眼看到,海南的優勢很多,不搞“泡沫經濟”,不吃“黃”飯,不花“賭”錢,海南同樣可以又好又快發展,海南人民照樣可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