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記者于文靜)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減災、防災、造福于民工程。近日,有媒體援引有關專家稱,三峽庫區發生新老滑坡變形和坍塌,壩下沖刷危及下游河岸,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并稱上海將是三峽最大“受害者”。對此,新華社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
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嗎?
一問:與蓄水前相比,現在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情況怎么樣?
鄭守仁:三峽工程1994年開工建設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庫區地方政府認真落實1992年經國家環境保護局審批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確定的各項生態環境措施,包括淹沒區庫底衛生清理及危險廢物處置、水庫周邊城鎮及農村污水治理及垃圾處理、工業廢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及水庫富營養化調控等一系列措施。據國家相關部門監測資料表明,庫區及相關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與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穩定。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保持在Ⅱ、Ⅲ類水平;入庫泥沙量明顯下降,低于預期;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水庫未對周邊區域氣候產生明顯影響,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未超出論證的預測范圍。
二問:有人擔心三峽工程會造成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你怎么看?
答:水利水電工程對魚類的影響是可以通過采取措施盡可能消除的。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實施了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工程,建設了長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與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實施了中華鱘、胭脂魚、達氏鱘等珍稀魚類和重要經濟魚類的增殖放流,對長江珍稀和經濟魚類資源的增殖和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三峽水庫在2011年~2014年連續實施生態調度試驗,通過4~7天持續增加下泄流量的“人造洪峰”調度方式,促進葛洲壩下游“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到2013年,四大家魚魚苗的數量已完全恢復到2003年蓄水時的4.06億尾的水平。
針對受淹沒影響的三峽庫區特有物種,如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采取了野外遷地保護、植物園保存和種質資源保存等措施。實施了宜昌天寶山森林公園、興山龍口河亞熱帶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提高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通過建設樹木園、植物園和實施古大樹等保護工程措施,有效保護了珍稀植物和古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