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林改入深水區 林業集約化經營三座大山壓頂待破局

2013年10月08日11:12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林權流轉 集約化經營 擇伐 生態行為 森林效益 人工用材林 森林蓄積 林業部門 經營效率 破局

十八屆三中全會日益臨近,土改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之一。被譽為“第三次土改”的林改已基本完成了林地確權,進展領先于農村土地確權。市場對于下一步深化林改有著更高期待,相關上市公司預期將受益于林權“大流轉”帶來的經營規模擴張。

作為率先發起林權改革的省份之一,福建的林地確權領先于全國。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當地調研時發現,林權流轉比例并不算高,進一步推動林權流轉和促進林業集約化經營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農民擔心失地,流轉意愿不強;另一方面,企業流轉林權的積極性也不高,除了流轉成本上升,采伐限額政策還帶來較大的經營壓力,收購森林資源獲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一些創新做法缺乏配套政策支持、承受較大的稅負壓力。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等人士認為,林改步入深水區,要破解當前林業集約化經營面臨的困局,必須進一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具體包括創新林業經營體制、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發展林下經濟等,推動林權流轉、提升林業的現代化水平。

林權流轉降溫集約化經營步履蹣跚

價值提升農民惜售散戶經營弊病較多

9月,福建省發布的《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受此影響,福建本地林業板塊出現大幅上漲。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林權流轉的熱情并沒有市場想象的那么高漲,分山到戶、明晰產權調動了農民造林育林的積極性,但發展現代林業所需要的集約化經營還遠未實現。

“個人林權大批量流轉到合作社或者企業的情況出現在2004年-2005年確權完成的初期,當時農民對林權的價值還沒有概念。現在農民害怕失去林地,一般經手的都是個人對個人的少量流轉。”福建省永安市林業要素市場的人士介紹,“市場成立初期,場內交易十分紅火,現在已看不到當年拍賣時的熱鬧場景,市場的功能其實也發生了變化,今年已經更名為林權登記管理中心,類似房地產登記交易中心。”

該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永安市已完成林權登記面積371.5萬畝,占應登記發證面積的98.6%,其中,完成集體商品林登記面積198.9萬畝,占應登記面積的97.6%。林業要素市場自2004年10月投入使用以來,共完成林權流轉變更登記4333宗地,核發林權證6211本,面積38.1萬畝。從數據看,流轉面積占登記面積的比例僅10%,平均流轉的每宗地面積僅87.9畝。

林權流轉市場不溫不火,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降溫,從農民的角度看,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幾年來林權價值大幅提升,早年流轉的林權發現被“賤賣”。永安市洪田村的一位村民說:“林權流轉一般是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這三權一起流轉,值錢的主要是地面上的林子。現在一畝林子的價格與2004年相比翻了幾番。如果不是家里特別缺錢,一般不會賣,畢竟只要林子在就不用擔心。”

林權價值的提升與林改密切相關。洪田村被譽為林改第一村,早在1998年5月27日,洪田村林改發起人之一、黨支部書記鄧文山在村兩委會上態度堅決地說:“今晚不討論出個名堂,誰也別回家。”結果80%以上的人贊成分山。

據當地人回憶,1984年永安就開始“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探索。在這一體制下,林子名義上人人有份,但難以均衡分配利益,且從1990年開始,用材需求猛增,林木價格上漲,盜砍濫伐的現象愈演愈烈,終于村里決定分山。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之后,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高漲。林改前福建省每年造林100萬畝,林改后每年超過200萬畝,2011年高達700萬畝。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還顯示,我國27.37億畝集體林地有森林蓄積46億立方米,經濟價值達數萬億元,林改后戶均擁有森林資產幾萬元,多的達數十萬元,家庭財產成倍增加。

森林的畝產出自林改以來逐年增加,但農民還是不能完全靠林子養活自己。一位農民介紹:“主要收入還是靠打工和農業的種養殖,林子的生長周期太長,長成熟后沒有指標還不能隨便砍伐。專門從事造林、伐木等工作收入可能相對好一些,一天收入有一百多、甚至兩百多元,一年可以有數萬元的收入,但是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做不來。”

“集約化經營是農民繼續增收的一條出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孔祥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分山看起來不利于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但歷史經驗表明不分山肯定是死路一條。下一步應當推動林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比如成立合作組織,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吸收一大批農村致富能手、專業大戶加入,可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解決集體經濟組織統一不起來、農民單家獨戶又干不成等問題。”

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國家林業局林改司副司長李軍說:“將林地承包經營權落實到農戶,不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終極目標。逐步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才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

李軍還指出,林地承包到戶,林農迫切希望提高經營森林效益而出現的急功近利的經營方式值得重視。一是急于改造現有林種,特別是改造成為目前市場收益較高的經濟林種。一些地方在政府引導下,大面積種植經濟林純林,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市場開發狀況也令人擔憂。二是經濟林經營過程中的非生態行為,如使用化肥、農藥、除蟲劑等,使得經濟林產品面臨非生態化問題,這種經營方式的負面效應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顯現。三是用材林和其他林種的樹種選擇、經營目標、經營方式等也值得關注。

專家表示,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農民大量進城,與2002年相比,我國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減少了7000多萬人,留守老人和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勞動主力,土地被棄耕、林地被棄管的現象隨之出現,這同時為林業的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林業自身的特點看,融資、防火、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等需要推動集約化經營,這些方面也是散戶經營的弱點。

在實踐中,一些地方成立林業合作組織的熱情也比較高。以福建中部的德化縣為例,全縣已建立涉林專業合作社200多家,經營面積50多萬畝,合作社社員總數達5萬多人。德化林業總公司的人士說:“早在確權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聯營合作社。由于林地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沒有確認到戶,而是以確認股權的形式讓農民成為合作社或者林場的股東。林農的權益體現在林場或合作社的采伐收益上,按照比例來分紅。”

不過,當前林業合作社的規模還不夠大,與集約化經營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企業人士稱,國內成規模的林業企業經營的林地面積一般幾十萬畝上百萬畝,而林業合作社的平均經營面積只有兩三千畝。如果林權的進一步流轉放緩,林業的集約化經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共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組織11.15萬個,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戶1356.32萬戶,占林改涉及農戶的9.06%;合作組織經營林地面積2.38億畝,占已確權林地的8.79%。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