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開放戰略亟待創新
首先,制定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適應的開放戰略,實現國際經濟秩序中角色轉換,改變在國際經濟競爭和規則制定中的被動者和跟隨者形象。
“盡管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對國際規則的影響力不大,話語權有限。”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認為,在世貿組織框架基礎上,多邊貿易規則將會重新制定。“在區域貿易中,越來越推行美國式的高標準,我們處于被動適應的狀態。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與100多個國家簽署的是準入之后的國民待遇,但是準入之前的并購、資產擴大等國民待遇,過去沒有提。現在美國等要求國際資本在中國準入之前,就享受國民待遇,我們的現有制度需要有所調整。”
“我國在自貿區建設中積極吸收并參與形成國際經貿新規則,減少了貿易摩擦,實現了互利共贏,也促進了國內相關領域體制機制的改革。”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認為,其中經驗值得借鑒。
其次,破除政策制度障礙,創造有利條件,制定實施統籌高效的開放戰略。
在加入世貿組織十年后的新開放政策下實行好國民待遇,成為中國企業的共同愿望。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中興通訊副總裁趙云等人感慨道,企業在國內市場招標中受到比外企“低人一等”的待遇并不少見。“中國應像韓國、日本那樣制定培育有國際競爭力企業的政策,并首先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給以實際支持。”
一些企業還反映,對外投資審批的環節較多。廣東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向本刊記者反映,一項超過3000萬美元的投資至少要經過四個部門的審批,前后超過兩個月,一項重大收購往往要花上大半年的時間。而澳大利亞對于跨國收購只需專設的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批通過即可,并且時限一個月。
最后,深化全方位開放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等專家學者近期完成的研究報告認為,我國經濟開放度指數綜合來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很大空間需要跨越。目前我國資本和人員往來領域對外開放程度偏低,傳統的出入境管理方法顯得落后。我國經濟領域還有一些需要通過對外開放來解決的“門檻性”問題,如人民幣國際化、消除國際貿易壁壘、資本流動管制等。
部分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建議,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開放重點應放在繼續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上,同時也要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為下一步深化和擴大人員對外往來營造環境基礎。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金融和法律服務等專業服務,則受制于整體政策和法規,期待給予更大的探索權限和政策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