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三道防線”嚴防惡性事故
經過對我國交通事故30多年的研究,金會慶發現,交通事故防治重心應實現從關注車、路到關注“人”的轉移,對駕駛人員不良駕駛行為的控制能有效地預防事故發生,也是促進交通安全的最好途徑。“交通事故防治重心應從交通事故發生時、發生后的傷害防護向事故發生前的預防轉移。”金會慶說。
與其他交通安全研究者的方法不同,金會慶將交通事故看做“疾病”,通過分析這種病的“病因”與“病理機制”來探究“防治方法”。
通過對3萬多名駕駛員進行調查與研究,金會慶發現并證實我國駕駛隊伍中存在“事故傾向性駕駛員”,所占比例為6%~8%。
事故傾向是指一定時期內與特定環境下,人所具有的潛在的誘發事故心理、生理素質特征。這一概念既是穩定的,也是可變的,一定條件下,此種特性容易被高度激發,從而誘發事故。
金會慶將5年內發生3次及以上責任事故的駕駛員定義為“事故傾向性駕駛員”,將同期內未發生過事故的駕駛員定義為“安全駕駛員”。
他采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對一千多對兩類駕駛員進行比較研究,發現“事故傾向性駕駛員”在速度估計、復雜反應判斷、注意力、操作智商、動態視力、深視力、夜視力、人格、安全態度、危險感知等指標方面與“安全駕駛員”相比有很大的差別。
以駕駛員駕車中的常用技能為例,“事故傾向性駕駛員”的速度估計與復雜反應判斷的準確性比“安全駕駛員”差,危險感知能力與注意力也遠遠不如后者。
基于上述研究,金會慶認為,我國交通事故防治重點應該是控制事故傾向性駕駛人群。對此,他提出在我國構建交通事故“三道防線”來遏制交通事故的發生。
第一道防線是對駕駛員進行安全素質篩檢,著重在速度估計、復雜反應判斷、操縱機能、深視力等9個方面對駕駛員進行篩檢,判斷其是否為“事故傾向性駕駛員”,以判斷其是否具有駕駛機動車的資質。這道防線將主要應用于載客運輸、危險品運輸及其他職業駕駛員。
在出車前,對駕駛人員進行安全檢測及行為訓練矯正是保障交通安全的第二道屏障。“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是變化的,當你碰到來自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壓力等時,就有可能從正常行為變成不安全行為,這是我們研究的核心之一。”金會慶表示,不安全行為是轉化而來的,而且事故多發駕駛員比安全駕駛員更容易轉化,“在一些正常駕駛員中,也是會轉化的,所以需要進行出行前的檢測”。
據金會慶介紹,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已經開發出高度智能化培訓技術及設備,可對駕駛員在出車前進行安全檢測與行為訓練矯正。
第三道防線是在行車途中對高危駕駛環境進行監控。高危駕駛環境極易誘發不良駕駛行為,且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而利用闖紅燈自動記錄系統、交通信號控制系統、GPS車輛定位系統、視頻網絡化交通監控系統等11個子系統構建的高危駕駛環境監控系統,可以為駕駛員創建一個安全的行車環境。
通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金會慶帶領研究團隊開發的“三道防線”防治技術在全國400多個城市得到應用,特別是在濟南市與聯合國全球協議城市項目秘書處共建的“聯合國交通安全示范城市”中,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國務院研究室、工程院等國家有關部門高度評價了“濟南模式”,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認可。
美國交通事故研究專家蘇珊·貝克教授,曾經在20年前告訴金會慶:“美國交通事故防范大規模投入到道路改善中,提高安全效率的空間已經很小。”如今,金會慶的“三道防線”研究成果獲得了貝克的認可。
同時,國際學術界對“三道防線”也高度關注,美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雜志主編布魯斯·艾伯茨曾兩次專程訪問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科學》雜志也在2011年對這項研究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隨后美聯社、《泰晤士報》、《南德日報》、意大利電視臺等國際媒體也進行了報道。
今年,金會慶獲邀在美國交通運輸研究委員會的年會上作有關交通事故防治的主題報告。他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與更多的人分享,并應用于實際,推動交通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