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發展關鍵的10年——
中國步入工業化加速發展期、城市化快速成長期、經濟社會轉型攻堅期、群眾政治參與活躍期、思想文化多元碰撞期、國際地位上升期。面對“世所罕見”的困難風險,10年艱辛、10年突圍,中國沉著走出“歷史的三峽”
這一個10年開始時,中國發展的挑戰,與機遇一樣多。
發端于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到2002年,已經進入第二十四個年頭。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改革,到90年代末對國企改革和金融領域的攻堅,及至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不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和體制機制基礎。
但與此同時,從國際到國內,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諸多長期積累、制約全局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日益尖銳。一本名為《中國即將崩潰》的書,因語出驚人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
今天看來,最終破產了的“崩潰預言”,確實也折射出中國在這一個10年征程上的重重困難。經濟發展規模很大、速度很快,但資源消耗過多、創新能力不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民主法治建設不斷進步,但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社會管理和民生建設還未能跟上。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邁入小康社會門檻,但這一小康卻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發展起來的問題不比不發展起來的少。
2001年,當中國終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人歡呼雀躍,將其與申奧成功、中國足球打進世界杯并稱為當年的“三大盛事”;也有人憂心忡忡,不知道國門洞開之后的中國經濟將會向何處去,驟然面對世界的中國企業又將遭遇怎樣的沖擊?
加入世貿,只是中國發展艱難轉型的一個側影。進入新世紀,步入發展快車道的中國,到了關鍵路口。工業化進入中后期,城市化進入快速成長期,經濟社會轉型進入攻堅期,人民群眾政治參與進入活躍期,思想文化進入碰撞期,國際地位進入迅速上升期。這些階段性特征,給一個基礎薄弱、體量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帶來了巨大挑戰。當人口紅利、開放紅利、國企改革紅利漸漸耗盡,正在現代化進程中艱難爬坡的“中國號”列車,不進則退。
如何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謀求現代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更多地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如何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難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2002年12月5日,剛剛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來到了西柏坡,并在一組被稱為“趕考”的雕塑前久久瞻仰凝望。在這里,胡錦濤同志告誡全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這是共產黨人10年新“趕考”的思想起點。一年后的夏天,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提出,“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當年金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確立為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在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科學發展觀以其對時代風云的準確把握、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樹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座里程碑。
10年來,從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些支撐“中國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有力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時代命題,由此造就了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將社會主義中國送上一個從未抵達的高度。
今天,即使一度唱衰中國的人也不禁慨嘆:“世界其他國家必須重新評估這個新的經濟超級大國。”10年發展,讓預言“歷史終結”的美國學者福山看到中國共產黨“適應變化和自我修正能力”,讓軟實力提出者約瑟夫·奈感嘆中國“以其自身模式挑戰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之時,中國共產黨在東方大地上,以轉型10年寫下風雷激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