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膨脹,膨脹
“如今投資文化行業,回報率不亞于當年的房地產。”厚德雍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登偉告訴《中國企業家》,版權尤其是新媒體版權將會是下一個“房地產”市場。
以影視行業為例,他列出了一連串數據:前年,一部品質好的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每集也就幾百到數千元,拿一部劇也就幾萬塊,而去年一集就漲到10萬元左右。而今年“100萬一集”成為某些電視劇的起步價,《甄傳》的電視臺版權價格甚至超過300萬元一集,視頻版權也接近這一數字。
行業大熱,投資影視的成本也水漲船高,迅速催高了參與者的收入,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演員的片酬。《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劇余飛對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原來片酬只有三萬元一集的某女演員,在演了某部電視劇之后對外報價已經變成100萬。“現在是每拍完一部戲,片酬自動會往上漲,沒有一個演員認為自己不該值這么多錢。”
其次水漲船高的是編劇。“原來我們聽說一個編劇居然賣出三萬元一集的價格,都覺得簡直就是現在的‘高富帥’,但現在看來也不過就是普通人了。”余飛說,現在頂級編劇身價在一集30萬-50萬之間,但這類編劇在全國可能不超過20個。介于中間檔次的編劇則膨脹很快,原來不過拿著3000元入行價格的新手,現在也敢叫價三萬一集。
不僅價格,編劇的產量也在大幅上漲。2011年中國電視劇產量為15000集,而播出量只有一半左右。2012年受到“限娛令”影響,電視臺加大了電視劇的播出量。全國影視公司申請立項拍攝的電視劇達到三萬多集,數量翻了一番,競爭更加慘烈,3/4的電視劇將無法播出。膨脹的電視劇產量又催生了巨大的劇本需求。
供需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誕生了一個特殊的職業—“定金編劇”,他們把投資方忽悠得五體投地,但往往拿了定金之后要么長時間不出大綱,要么找“槍手”代筆,粗糙無比,到最后投資方還得再找人重寫。往往成熟的編劇也只能保證一年穩定在兩個劇本,現在大量的投資和拍攝需求使得一些編劇不得不擴大自己的產能,原來的“定金編劇”和“槍手”都不夠用了。
“文化產業現在處在一個快速成長期,所以把它跟前幾年的房地產市場相比是有道理的。”新元文化產業俱樂部秘書長劉德良分析,因為文化產業可以包涵的內容太大,邊界太寬,出現的問題是熱度不均衡,比如影視行業有大量電影電視劇上不了院線也進不了播出平臺,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泡沫效應明顯。但其它細分領域,例如出版、動漫等卻無米下鍋,所以造成分配的冷熱不均,這一點也跟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規律頗有相似,一線城市總是過熱,二三線城市則發展緩慢。
互聯網分析師錢皓在微博上貼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外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財富來源截然不同。中國富豪排行榜中涉及娛樂與文化產業的只占1.4%,遠低于全球9.1%的比例。雖然現在中國富豪排名第一的行業仍是房地產,但文化行業蘊藏的大量“造富”機會正是資本爭先恐后進入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