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未來之門
在中金國際香港掛牌上市前,中國黃金集團的海外試水已初步展開。但首先一步邁出的,則是對外資國內項目的反收購。
2008年4月,中國黃金集團耗資2.18億美元,收購了國際礦業公司艾芬豪礦業公司所持有的加拿大多倫多上市公司——金山礦業41.99%的股份。早在2003年,金山礦業便進入中國,并于2007年開始了內蒙古長山壕金礦的開采。通過此次并購,中國黃金集團不僅獲得了中國最大金礦之一的長山壕金礦,還贏得了多倫多上市平臺。至2009年9月更名中金國際,翌年赴港掛牌,并將甲瑪銅金多金屬礦項目注入。
此后,中國黃金集團海外步伐明顯加快。在去年集團公司一份海外項目招聘的公告中,從項目經理到地質、采礦和土建等數十個招聘崗位中,均要求俄語流利或優先——中國黃金集團對前蘇聯地區的業務開拓已進入實質階段。事實上,海外戰略實施的這兩三年間,中國黃金集團已先后與包括俄羅斯、加拿大、蒙古、玻利維亞、津巴布韋、剛果(金)、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政府和企業展開合作。
在這些合作當中,獲取開采權被列入最優選項——支撐孫兆學海外決策的基本依據仍如上文所示:盡可能占有資源量,首先在當量上成長為能和國際巨頭過招的礦業大鱷。
同時,中國市場的消費激漲也迫使中國黃金集團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來保持市場占有率上的持續領先。2011年,相比761.05噸的消費數據,中國本土黃金產量雖高居世界第一,但仍只有約361噸——這意味著被跨國巨頭及金融玩家掌控著高達400噸的產量和渠道缺口,安全形勢依然令人擔憂。
除國際戰略外,為使集團轉型新政能順利應對未來五年的挑戰,孫兆學還需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礦權整合以及由之產生的超級大金礦。“雖然中國產量第一,但是當前年產量有七八噸、十幾噸甚至幾十噸的那種在國際上叫得上號的大礦,還沒有。”孫兆學對《能源》雜志記者坦承,阻礙大礦產生的因素,一是中國金礦品位較低(大多是1克/噸以下,而國際富礦有10克/噸以上);二是由于中國地方財政體制及歷史礦區分割等因素,導致整合難度較大。
針對這一問題,為在未來形成系統解決方案,中國黃金集團通過實踐總結出了“會同模式”。會同是湖南懷化下轄縣,地處雪峰山西,自古以來便是淘金客活躍之地,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淘金浪潮達到頂峰。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亦瀕至臨界點——水土污染、植被損害、亂采亂棄乃至械斗頻發,當地礦區常被視為與文明世界相對的禁區。
在將這塊礦區整合后,會同模式也被歸納為3個要點:獲取核心礦權尋求突破、與地方政府充分合作并由其出面整合礦權、舉行閃電式的探礦大會戰盡快提交資源報告。
強調速度與當量,讓企業戰略與地方規劃相融,為集團公司構建恰當的發展深度,這是孫氏新政的鮮明特征,他期待更進一步——吁請國家制定鮮明清晰的國家黃金戰略。“當前我國黃金儲備只有1054噸,排名世界第六,美國則是8133.5噸。”孫兆學說,“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黃金儲備占到外匯儲備的六七成以上,而中國只占1.6%,主要還是美元,這很危險。”
他用當前歐債危機中的各國表現來說明黃金戰略的重要性:“意大利遭受如此重創,但是他們就是不拋售黃金,這是他們渡過危機的最后一道防線。”此外,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全民捐金的悲情場景,依然讓人印象深刻。
于是,帶頭鑄牢國家金融“防波堤”,防范國家金融和經濟風險,日益成為孫兆學的一種心結。
不過據孫兆學透露,中國黃金戰略可望近期成型,“估計不久會有個準確的說法。”可以判斷,中國黃金戰略一旦成型,將給中國黃金集團打開一扇更為通暢的未來之門:作為唯一的黃金央企,在涉及金融構建、礦權整合和海外戰略等方面,其中角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