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根在市場壟斷
上述問題雖不新鮮,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盛志誠發現,中國有質量問題的進口鐵礦石主要來自一些非主流鐵礦石出產國或主要鐵礦石出口國的中小礦山。
“這背后實際上顯現了中國鋼廠的無奈?!笔⒅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和巴西高品位的鐵礦石質量最好,但礦價高企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越來越傾向于現貨的定價方式,讓鋼廠不得不考慮如何守住本已很微薄的利潤。這就導致了不少鋼廠將進口原材料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印度、伊朗乃至毛里塔尼亞等國家。相關國家相對低品位的鐵礦石雖然價格低廉,但往往摻入了很多雜質,這進而造成了鐵礦石質量的不過關?!?/p>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對市場的絕對壟斷。”盛志誠說。
赫榮亮對此表示認同。他具體分析到,“一方面,供求雙方地位不對等:優質鐵礦石資源終歸是稀缺產品,尤其供求雙方舊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后(年度定價機制的消亡),市場話語權早就掌握在了供給方手中。另一方面,市場信息不對稱,更助長了礦企利用優勢地位的‘信心’:或利用下游緊急采購心態,虛報情況,故意侵害我國進口商的利益;或利用部分進口商貿易經驗的缺乏和自我保護能力低的弱點,有意無意地在質量中‘下套’。當然,部分原因也要歸結為中國少部分貿易商在看漲心態下,不顧質量地進口大量鐵礦石,以期獲得超額利潤。”
有分析人士甚至認為,“在市場供求關系沒有根本改善的情況下,短期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貿易不對等和進口礦質量不斷下降的問題?!?/p>
對此,赫榮亮建議,首先,相關部門要完善基礎性工作,如檢驗檢疫等部門要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完善檢驗檢疫體系,推廣青島、寧波等地有經驗的進口鐵礦石檢驗監管機制,令不合格的鐵礦石難以蒙混過關。其次,要加強職能部門互動——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聯合建立供應商的誠信記錄,推廣標準合同范本等,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進口企業業務能力。再次,建立起行業性組織,通過行業組織的橋梁作用,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和合作,提高貿易商業務能力,開拓新的業務模式,如通過協會或職能部門,引導企業重視合同的簽訂和質量驗收條款。(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黃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