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印度:緩慢才能取真金
“印度是一頭大象,有大象的節奏,緩慢,但是穩重。在骨子里,它決不屈從于任何國家,即使是像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它的獨立滲透到它的血液里。以前,我們總認為印度是跟著美國跑,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印度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并將其視為精神支柱。這一點是我們考慮在印度發展投資和貿易關系時必須考慮的。”
——人民日報前駐印度首席記者任彥
中印關系發展確實非常良好,經過60年的發展,中印關系進入了快車道。在經濟領域,兩國的經貿合作每年不斷上升,成為中印關系一個亮點。從2004年底,在德里也就20多個中國商人,過節聚在一起,相互非常親切,到2009年在德里中國商人達到二三千人。2004年在德里商場里幾乎看不到中國商品,而現在到印度商場里很多中國的產品,而且有一些小商小販用漢語招呼你,“你好”、“很便宜”。
這樣好的大環境為投資貿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印度投資發展實業,一定要塌下心來,認真地學習、領會,慢慢地融入到當地社會當中去,了解當地的習俗、大眾的心理、社會文化和家庭。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獲得投資機會和市場。相反,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就很容易陷入某種主觀的偏見和抵觸,不自覺地被當地社會所排斥,生意也就很難做。
國內一些朋友對印度的印象是“臟、亂、差”,這實際上是對印度的誤讀。印度如果短暫旅游確實比較臟,比如在德里最大的大圓圈商場,大樓外面有尿跡斑斑,但是這“臟”只是表象,你進入印度人家里還是很干凈的。看上去印度社會秩序非常亂,但是印度獨立60年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蕩,所以在“亂”的表象下有自己的秩序。它條件很“差”,又缺水又停電,馬路又不好,但實際上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人民日報》有一個朋友10年前在印度當記者,10年之后又去印度當記者,他感受到印度變化還是很大的,印度的變化是漸進式的,悄悄地崛起,不是突然一夜之間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印度實際上也是在變化,條件也是在改善的。這些是一個匆匆來去的游客不能完全讀到的,只有潛下心來觀察、揣摩,才會有一些相對客觀的了解,也才能達到一種境界。到那時,恐怕印度人會主動找上門來與你談生意。
如果您對上述情況有了充分了解,您就可以主動地嘗試到印度去把握一些正確的投資機會。
軟件業是印度的支柱產業之一。班加羅爾號稱亞洲硅谷,實際上也名副其實。在軟件園區內規劃十分現代化,風景秀麗,綠化、噴泉處處可見。園區內主要是軟件外包公司,還有軟件研發公司,其管理都是國際水準。有代表性的有塔塔咨詢公司、inforsys(英孚西斯)軟件公司等。很多軟件設計師是從美國硅谷留學回來的。
不過,班加羅爾園區與北京的中關村相比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中關村只是賣電腦的地方,雖然號稱中國的硅谷。實際上,中國有很多軟件園區在建設上是以班加羅爾為榜樣的,而不是中關村。比如東北大學軟件園區(東軟),提出的口號就是打造中國的班加羅爾。另外,蘇州也有一些軟件園區在打造班加羅爾式的軟件研發和外包。
印度軟件業發達還有深層次原因,在于其教育是開放式的,鼓勵創新,這就促使印度人具有創新思維,而創新性思維更有利于軟件的開發。總的來說,中國在硬件方面好些,印度在軟件方面好些。因此,中印兩國完全可以進行比較優勢的互補。
另外,印度在互聯網的建設方面也不夠重視,大城市里可以上網,但在中小城市就無法上網,這是由于電信基礎設施落后。
在基礎設施方面,則與其高速增長的GDP極不相稱。印度的經濟增速達到8%-9%,但那里的機場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里差不多,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另外,印度高速公路,尤其是全封閉的高速公路非常少,很少看到8車道的雙向高速路。在印度開車,時速很難達到50km以上。柏油馬路又窄又破。比如,從新德里到泰姬陵只有250公里,開車卻需要四五個小時。
這是由于印度經濟高速增長,中產階級迅速崛起,汽車很快普及,致使道路設施建設跟不上。
印度還經常停水停電,在夏天用電高峰期,往往一天停電五六次,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有儲水箱,以備停水時之需,但時間長了儲水箱里的水都會變質。
以上這些都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絕佳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