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任務與目標
未來幾年間,我國旅游業發展主要面臨5個問題:一是發展方式粗放。主要表現為開發建設水平落后,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融合度還比較弱。二是產品供給不足。主要表現為旅游產品總量不足,旅游供給和人民群眾不斷壯大的旅游消費需求還不相適應。三是產業結構失調。主要表現為產品結構失調,種類單一,休閑度假產品數量少,開發水平低;產業要素結構失調,食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產業鏈還不夠完善;市場結構失調,國內、入境、出境3大旅游市場比例需要進一步優化。四是管理體制不順。旅游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適應產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的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依然受到制約。五是保障體系欠缺。旅游理論體系、旅游法制體系、旅游標準體系、旅游政策體系、旅游人才體系,特別是旅游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完善,難以支撐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目標的實現。
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明確一個總體定位:即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作為總體定位,使旅游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支柱產業,成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擴大內需的優勢產業,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綠色產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民生產業,成為開展對外交流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另一方面要堅持5個原則:即堅持改革開放,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堅持以國內旅游為重點,積極發展入境旅游,有序發展出境旅游;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推動各地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堅持節能環保,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未來幾年間,我國旅游業發展應著眼于以下主要任務和目標:第一,提升產業地位。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力爭把旅游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并使之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第二,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就是要提高旅游資源開發質量和效益,提升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樹立生態低碳的旅游消費理念。要著力從一般性的產品競爭轉向更高層次的產業體系競爭,提高旅游產業的總體競爭能力;著力從簡單粗放的旅游產品開發階段轉向效益化發展階段;著力從注重設施建設等硬件因素轉向加強服務與環境建設,改善旅游業發展的環境因素。第三,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市場主體培育,支持旅游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鼓勵旅游體制改革,探索旅游綜合改革、專項改革和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等新路子。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旅游企業“走出去”,加強國際旅游合作。創新旅游業發展體制機制,從一般性的要素建設轉向管理制度的建設,通過完善體制機制,促進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第四,滿足市場需求。大眾旅游需要大眾化產品,當前大眾消費的熱點正在由觀光旅游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消費方式靈活多變。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旅游產品以觀光景區為主,具有休閑度假功能的景區和景點不足,遠遠滿足不了大眾休閑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產品體系建設上加大投資力度,適應旅游市場日益擴大和旅游消費需求日益大眾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增加旅游產品供給,完善旅游產品結構,提高旅游消費滿意度。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大眾化旅游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眾旅游需求還將進一步發展演化,不斷催生一些新的旅游產品和旅游新業態,形成新一輪旅游業發展的支撐力量。我們應緊密跟蹤旅游需求發展變化的趨勢,開發適應旅游需求的新產品、新業態,構建現代旅游產品體系,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
基于以上任務,未來五年我國旅游業的總體發展目標和預期指標:一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達33億人次,年均增長10%;入境過夜游客人數達9000萬人次,年均增長8%;出境旅游人數達8300萬人次,年均增長9%。二是旅游消費穩步增長。到2015年,城鄉居民年均出游超過2次,旅游消費相當于居民消費總量的10%。三是經濟效益更加明顯。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旅游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四是旅游就業持續增長,每年新增旅游就業50萬人。五是旅游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力爭2020年我國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游強國水平。
總之,我們一定要正確把握旅游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加快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國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