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多重因素致物價“居高難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元春等專家認為,國內的通貨膨脹形勢較為復雜:除常規因素外,還呈現往年未見或少見的新增因素;有的是可控因素,有的則是非可控因素。
除氣候、災害等常規或季節性原因,以及國內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環境成本上升等因素外,專家普遍認為,長期的貨幣超發積累因素突出,再結合目前時間點上整個社會成本的全面上升,是引發當前物價快速上漲遠超社會預期的主要原因。
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說,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央行都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以來實施的貨幣政策“寬松”。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廣義貨幣存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廣義貨幣存量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00%。
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張岸元則認為,物價上漲更本質的因素在于各類社會成本特別是基礎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在食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蔬菜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過去農民只在乎種子、化肥、農藥,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勞動也是生產農產品的成本,但隨著城市農民工“勞動力成本”概念的出現,農民意識到了勞動的價值也應該在農產品價格中體現。
此外,美國貨幣的二次量化寬松政策也是導致流動性泛濫的原因。中國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表示,今年以來包括谷物、大豆、橡膠、有色金屬、鐵礦石等價格均飆升,造成我國下游制造業成本攀升。由于我國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至少占到目前國內漲價因素的1/3,而這是不可控的。